說到這裏,容海川就給林翰舉了一個比較生動的例子。
屹林手機現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電子製造領域裏產生了巨大的效應,這表麵上看是一件好事。而實際上呢?容海川不認為這個現象非常樂觀,至少是在屹林手機輝煌的背後,還隱藏著不少潛在的危機。
為什麼?因為畢竟全世界、全華夏國出產的不是屹林一個品牌的產品,還有其他的廠家企業。這些廠家企業無論大小,都是以賺取的利潤越多越好為目的,而維持運轉勉強存活則是它們的最低底限。
屹林手機異軍突起,什麼時候擠迫到這些大小廠家無以為繼、破產倒閉的地步,什麼時候問題就隨之而來了。人家這些合資、獨資甚或是外資企業就會找上一級要說法:我們也在地方建廠了,不但解決了就業缺口,也利稅了,也為了地方經濟發展貢獻過力量了,也幫助政府度過好多難關了……好吧,現在屹林手機一家獨大,到底還要不要我們活?
也許會有人給出意見:這很正常,符合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順應市場需求的自然規律。但是在地方主政層麵或是國家的角度來看,不全盡然。
企業破產,它們背後的母公司或是決策層就要撤資,廠房廠區就要閑置,眾多的設備就要荒廢,大量的工人就要麵臨下崗失業,產業鏈也好產業集群也好,就會丟掉越來越多的“零件”,地方的經濟結構就會偏頗單一的向一個不健康不良性的畸形方向發展……
這是關乎宏觀大局的重大課題,國家和地方不可能不預先考慮到。屹林公司再一家獨大,再實力雄厚,它能把那些閑置的廠房都再加以利用嗎?能把那麼多廠家企業的利稅全做出補償嗎?能把那麼多的下崗工人全部吸收安置嗎?
關鍵是屹林公司不能還給社會一個平衡、穩定、有序、健全,生命力旺盛的市場。它做的越成功,對這個市場的破壞就越大。不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做母親的總要考慮把懷裏的孩子都養大成人,而不是把所有的奶水都給最乖、最強壯的一個,眼睜睜的看著其他的孩子夭折。
吃到了奶,毋論多少,在後天的生長中因為體弱多病還是天災人禍沒存活下來死掉,那沒什麼好說的,此之謂“優勝劣汰”,幹脆就不給嗷嗷待哺的孩子喂奶,看著他活活餓死,一定就是做母親的錯了。
屹林手機隻是做到了東北地區首發,因為林翰、盧映然的堅持控製產量,全國意義上的同步發售才不是那麼顯山露水,衝擊力十足。饒是如此,屹林手機還是在消費者群體以及業界中,引發了從初露鋒芒到鋪天蓋地的強烈反響。
盧映然說“再有2000萬部也都賣的空空如也”了,這雖然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也同樣預示著危機。林翰要是憋足了勁籌劃好,在全國範圍內一個月發售兩億部屹林手機也不是不可能,那整個市場就非得亂套了不可。要知道,過去的一年中全球智能手機總銷量也不過12億台,國際知名、數一數二的手機製造大公司在占有率上也沒一家可以超過25個百分點。
那樣一來,就算是“國貨精品”,就算是振奮人心的“奇跡品牌”,也必然要遭遇到一輪嚴厲的調控和整頓,林翰搞不好都要和“壟斷”這兩個敏感的字眼挨上邊,麻煩和成績一般的多。
容海川強調,屹林公司兼顧著向國防軍工部門提供產品,絕對是走上了一條“捷徑”。這種“轉型”是多少家企業夢寐以求都得之不來的機會。
說到底,“超級電池”有這個實力,林翰又有這個能力。換一家企業換一個人,這筆錢根本就賺不到。
容偉義對父親的見解深以為然,並且繼續“危言聳聽”:手機是這個道理,未來即將出產的電動汽車亦是如此。就算隻在大關節上考慮,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開上了屹林電動汽車,那其他的汽車製造企業還要不要活?而相輔相成的主業帶動副業這個規律也會受到狂風驟雨般的衝擊,譬如說,滿大街跑的都是電動汽車,石油公司要不要關門大吉?
國家能不能為了給屹林電動汽車開綠燈,下大力度顛覆整個產業結構?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起碼就現階段來說,新能源汽車的利好政策也是相對的,提倡和鼓勵,不等於飽和到泛濫成災。即便向長遠看,電動汽車的存在利大於弊,要調整普及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時段,國家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首要保障的是市場的有條不紊和安全可控。允許有改革的陣痛,不等於一下把人疼死。
容偉誠笑言大哥打的這個比喻實在詭異莫測。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可以說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同時也是一種極具政治性的產品。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同時又是世界排名第五的石油生產大國。石油工業作為一種基礎工業,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林翰的電動汽車真要是在國內普及,不說一竿子打翻這個行業領域的整條船,顛覆性的擊潰它的半壁江山絕對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