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嬰幼兒生活行為培養(1 / 3)

嬰幼兒正處於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靠學習。他們可塑性強,愛模仿,愛探索,但自控能力較差,對是非的判斷能力也較弱。這個時期,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良機,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既符合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也是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的需要。

摒棄溺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個人事務的自理能力是學前嬰幼兒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它能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為孩子將來獨立生活、成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寶寶行為案例

梓希已上5年級,但媽媽還是堅持要有人接送她上下學。由於梓希的爸爸媽媽也要上班,更多的則是將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重任交給了退休在家的老人們。梓希的爺爺說,他家距孫女的學校不到10分鍾的路程,自從孫女上學後,家中就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上午由孫女的爸爸媽媽負責送過馬路,中午由他負責接,下午上學由奶奶送,放學則由姑姑接。

不僅如此,在家裏梓希隻管吃、玩和學習,其餘的事情父母都替她做好了,諸如收拾整理衣服、把生活和學習用品物歸原處等,一點都不知道幹,用梓希姑姑的話說就是她沒有絲毫的自理意識,更不用說自理的技巧了。

專家指導

■在重智育的今天,個人的自理能力常常被忽略。下麵這些建議可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包辦代替]要多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疊被子、整理玩具,幫助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因為,“嬰幼兒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嬰幼兒動手能力強於智力發育”。

[貴在堅持,養成習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在反複操作、反複實踐中形成的。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方麵,家長應配合幼兒園的工作,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

[給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能力是在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孩子隻有更多地參與到個人事務的處理過程中,才能發展他們個人事務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讓3~6歲的孩子自己去決策,自己去做。比如進餐、選衣服、分配看電視和玩玩具的時間、收拾房間等。在操作中,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成長,爸爸媽媽可以成為幕後的把關者。

[讓孩子逐步獨立]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難度也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安排一個進度表,一樣一樣地學,逐漸增多。比如可以先學自己用勺吃飯,做到不灑出來;再學自己端飯、添飯,讓孩子知道根據自己的需要添合適的量;接著是端湯、使用筷子……這樣,孩子漸漸就能獨立完成進餐的所有活動。

[給孩子提供方便操作的方法]比如說學穿褲子,父母可以用教兒歌的方式讓孩子掌握穿褲子的要領:“小朋友穿褲子,先把前後仔細看,再把兩腳鑽山洞,一隻腳鑽一個洞,比比哪隻先出洞。”孩子們把兒歌記住了,穿褲子的技能也就逐漸學會了。

讓孩子自己疊衣服:“左右關門要對齊,中間彎腰折一起,兩邊小手要抓緊,放進衣櫃真整齊。”在兒歌的引導下,孩子將逐步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煉自理能力。這些方式也可用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麵是對幼兒園教育的鞏固,另一方麵可以培養出孩子在家庭環境中的處理能力。

[采取信賴態度,多鼓勵少批評]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父母要持信任的態度,盡量不去幹涉或禁止。要放手讓孩子自由行動,使其充分運用其智力能力,獲得成功或者失敗的感受。然後父母再給孩子以鼓勵,告訴孩子在做這類事情時怎樣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自理能力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培養起來的。

知識導讀

生活自理能力是3~6歲幼兒學習的重要內容。自己吃飯已不是困難的事了,一些更難的活動將成為他們的“挑戰目標”,比如自己穿衣、疊被、穿鞋、係鞋帶等。這些活動是一係列動作的組合,需要孩子雙手協調活動,隨著雙手靈活性的增強,這些任務將難不倒他們。

而自己安排活動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3歲幼兒能根據家庭和幼兒園生活的規律,知道一天活動的順序,並按此順序活動。但在生活和遊戲中他們還不會自己安排活動,一般是看到什麼做什麼,或按成人的要求去做。在父母的幫助下,5歲幼兒就已經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做事了。

行為指導TIPS:培養寶寶自理能力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做到“激發”、“管理”、“放手”、“鼓勵”相結合。

首先是激發興趣,要讓孩子有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自主自覺地學會自理。例如讓孩子養成餐後擦嘴的習慣。我們為孩子設計“蒙麵大盜”遊戲,讓孩子拿著餐巾紙蒙麵表演“大盜”。孩子們會很感興趣,吃完飯都會爭先恐後地表演,接著就可以教導孩子飯後擦嘴,練習幾次之後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飯後擦嘴的好習慣。

第二是管理,就是在孩子辦某件事時,要過問一下,估計一下有什麼困難,預先作一些必要的指導。

第三是“放手”,就是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孩子才會增長才幹。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父母要持信任的態度,盡量不去幹涉或禁止。要放手讓孩子自由行動,使其充分開動小腦瓜,獲得成功或者失敗的感受。然後父母再給孩子以鼓勵,告訴孩子在做這類事情時怎樣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當孩子圓滿做完一件事情時,可以給孩子一個燦爛的微笑,給孩子一次熱烈的擁抱或者在全家人到齊時當眾表揚他“寶寶真能幹”,獎勵他一個小紅星,讓孩子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地獨立做事。

最後,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夥伴,卻被別人討厭;或者想下棋,卻亂走一氣。家長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時間。當他嚐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如果遇到早上趕著上班,那麼請早點叫孩子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會很好的成長。

創造時機,培養孩子的愛心

培養孩子的愛心,就是要讓孩子懂得,這個社會不隻父母疼愛他,還有許多人關心他;要使別人關心自己,首先自己要關心別人,給人以愛心。

寶寶行為案例

力力今年七歲了,家裏人對他寵愛有加。最近,媽媽發現兒子出現了令他們深感不安的苗頭;每每讓他把好吃的東西拿給爺爺奶奶吃,或請他幫爺爺奶奶拿東西時,他總是蠻橫地扭過頭去不理會,還念念有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一個蹣跚學步的寶寶跌倒了,媽媽鼓勵兒子上前把小弟弟扶起來,沒想到兒子不但置之不理,還說:“真笨,連路都不會走!”

專家指導

■讓孩子成長為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是每個家長的責任。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呢

[父母做出表率]父母對周圍人的關心,父母之間的理解和支持,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當父母一方做出這種舉動時,另一方應該在孩子麵前表示敬佩和稱讚。比如爸爸對孩子說:“你媽媽真好!熬了小豆粥還給奶奶送一碗去……”隻要父母把這一教育放在心上,並采取恰當的方式,就一定能培養出有愛心的孩子。

[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機會來教育孩子]如平時給他洗澡、洗腳時,媽媽應對他說:媽媽今天很累了,但我還是要給寶寶洗腳;等媽媽老了,生病了不能動的時候,寶寶就要給媽媽洗腳、洗澡,好嗎?家長並不是指望孩子日後的回報,而是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為他們付出的勞動。孩子就是這樣在點點滴滴中得到教育的,懂得從小要做個有責任感的人。爸爸媽媽在年輕的時候為孩子付出,孩子有責任在父母年老的時候也同樣承擔起責任。

[教給孩子關心他人的方法]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在生活中,家長要教給孩子關心他人的方法。如,家長實在太累了,不能答應孩子一起做遊戲的要求時,不妨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太累了,想休息一會兒,寶寶自己做遊戲好嗎?”如果孩子答應了,家長一定不要忘記說:“寶寶真懂事,知道心疼媽媽了。”爺爺想要看報紙,可以請孩子幫忙拿眼鏡,如果寶寶做到了,可以表揚寶寶說:“真是好孩子,知道爺爺腿不利索,能幫助大人幹事情了!”經過多次練習和提醒,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孩子便會主動地關心他人,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為自己幫助了他人而感到快樂!

[送孩子一個小動物]可愛的小動物不僅僅是孩子的寵物,還是他們的好朋友。養著它們,可以讓現在的獨生子女體會到他的朋友需要他的照顧,以此來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細心。

[巧用文藝作品]家長可利用文藝作品培養孩子的愛心。平時,家長可選擇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嬰幼兒讀物及好的影視作品,通過與孩子一起閱讀有關“關心他人、樂於助人”主題的作品,讓孩子從中獲得直接的心理體驗,並引導孩子效仿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為。

[利用角色互換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夫曼通過對“移情與親和社會行為”課題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幼兒親和社會行為產生、形成、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此,讓孩子通過角色互換,體驗社會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生活中,家長不妨讓孩子當回“小家長”,請孩子做一些父母平時經常做的家務活,如,掃地、洗衣服、摘菜等。同時,家長可以向孩子講述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喜怒哀樂,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了解父母也會有不開心的時候。如,下班回到家,孩子主動向爸爸媽媽問好,並主動幫助爸爸媽媽取拖鞋,爸爸媽媽就會很開心,很感動;相反,如果明知爸爸媽媽下班了,卻對爸爸媽媽不理不睬,此時,爸爸媽媽就會很傷心。總之,父母要善於在生活的細節中,向孩子滲透積極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良好情感。

知識導讀

幼兒的情感易受感染,且模仿性較強。倘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嚴於律己”,對他人熱情,對長輩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那麼,生活在如此充滿愛心的家庭中的幼兒,一定也會充滿愛心地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家長要在孩子心裏滲透“好孩子要心中有他人”的積極情感。

行為指導TIPS:培養寶寶的愛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親密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孩子是在模仿中學習做人的。因此,做父母的要想培養孩子有愛心,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如,父母在家中尊重和孝敬老人,每次在餐桌上吃飯時,總是先把好菜夾給爺爺奶奶吃,總是要等到爺爺奶奶先動筷子後,其他人才開始吃。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形成一種習慣:把好吃的讓給長輩,吃飯時要禮讓。當家中的老人生病時,父母要帶著孩子一起來照顧老人,噓寒問暖,還要告訴孩子不要高聲說話,讓老人休息好。在父母這樣的教育和影響下,孩子會逐漸形成一種對他人的愛心和關心。

還有,當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車時,不要帶著孩子去搶座位,而應該當著孩子的麵將座位讓給老、幼、病、殘、孕的乘客,同時教育孩子要關心這些有困難的人。如果父母經常在實踐中給孩子以這種教育,孩子會慢慢地學會關心他人和幫助他人,慢慢地他的愛心也就形成了。

同時,父母也要教會孩子表達對他人的愛。不少幼兒也愛父母,愛別人,但不知如何表達。這就需要家長告訴他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怎樣做才能不讓爸爸媽媽操心,怎樣幫爺爺奶奶做事,怎樣照顧鄰居小弟弟……當孩子有了表達愛的語言和行為時,家長要抓住時機談出自己的感受,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逐步學會表達愛的方法和技巧,養成習慣。

同情教育,培養孩子關心他人

關心別人,是一種社會公德,也是人們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每位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有禮貌、講道理、會關心人的人。

寶寶行為案例

有的孩子,特別是那些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在想事情、做事情的時候,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於別人對自己的照顧,而不懂得關心別人。

倫倫今年7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裏什麼好吃的都讓他先吃,什麼好東西都讓他先用,可是最近媽媽發現他並沒有因此而體諒父母的苦心,從不知道關心父母。最可氣的是,有一次,媽媽生病了,他連一句問候的話也沒有,這讓媽媽傷透了心。

專家指導

■對於不知道關心他人的孩子,作為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呢?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行為品質

[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互相關心,對長輩要體貼照料,對待親友要噓寒問暖。對生病的人,主動侍候;對有困難的人,主動幫助。父母對別人主動、熱情地關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自己的行為是自私的,那就難以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為方式。所以父母必須明白,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可能被孩子模仿的。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一般情況下,勤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家長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諸行動。要循序漸進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做。

比如當父母勞累了一天,坐在桌邊準備吃晚飯時,可以讓孩子為全家人盛飯、放置碗筷,餐後把所有的碗盆收到廚房,將剩菜包上保鮮膜並放入冰箱;媽媽洗衣服累了,讓孩子給媽媽捶捶背;爸爸口渴了,讓孩子遞上一杯水(注意不要燙手);孩子大一些以後,還可以讓他承擔一些必要的家務。諸如掃地之類的小事,都能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品質。

[及時地進行表揚、批評]孩子做了關心他人的好事,應該及時肯定表揚,讓孩子理解這樣做就是關心他人的好行為,喚起孩子由此而產生的歡樂情緒和自豪感,強化孩子這種關心他人的心理。當孩子受到別人的關心以後,也要讓他懂得感謝。生活告訴我們,一個不知道感謝別人對自己的關心的人,很難設想他會主動關心別人。孩子做了自私自利的事情,則要及時教育,使孩子知道自私自利、隻顧自己、不管別人的思想是錯誤的,必須改正。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