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又發現笑笑還有一種自言自語的形式,那就是問題語言。當他遇到困難,一臉困惑的神情時,自己一邊找解決困難的辦法,一邊又會自言自語起來。比如,笑笑在搭積木時,總是會一邊搭一邊說:“把這個放在哪裏呢?”“不對,應該這樣……這是什麼?……原來應該放在這裏……”我知道這是孩子在麵對困難時,自言自語在言語上的表現。
其實,早在笑笑3歲左右的時候,他就特別喜歡自己跟自己講話,一個人躺在床上或是坐在地板上時,總會輕聲對自己說著什麼,像是在給別人講故事,又像是在和手裏攥著的變形金剛商量著什麼。還記得當時,爺爺奶奶看到這一幕時,不由得有些擔心,“我們的孫子不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吧?”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這種自言自語現象,父母大可不必擔憂。通常,4~5歲兒童就能表現出“自言自語”的現象了,這是此階段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特點之一。兒童的自言自語是由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態,是兒童思維的有聲表現。在這一階段,孩子會下意識地把自己心裏所想的內容用外部語言的方式講出來,進而在自言自語中理順思路。從兒童的自言自語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孩子的思考內容及方向,體察到孩子的想象力,這就為進一步引導孩子發展智力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那麼,孩子在自言自語時,又會說怎樣一些話呢?比如,當孩子玩遊戲時,他所說的語言多半是父母平時說過的話,也可能是他聽過的故事中的對話,還可能是語言經驗的綜合與創造。再比如,孩子自言自語時,往往先把自己想象成某種角色,然後按照這個角色的行為說話。孩子玩玩具熊時,可能會把自己想象成小白兔,和玩具熊說個不停。
其實,孩子從1歲開始,就能真正發自內心地說話了。到3歲左右,隨著自身外部語言表達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和周圍人的語言交流已不成問題。這時,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有一個巨大進步,那就是形成內部語言。簡單地說,孩子會像成人那樣,開始獨立思考問題,而不是把思考問題的整個過程一五一十地都說出來。到了6~7歲,多數孩子就能像成人那樣進行不出聲的沉默思考了。
每當笑笑自言自語時,我從未不以為然或是嫌孩子“吵”而大聲斥責,而是盡量讓孩子“自編自演”。要知道,自言自語是兒童思維的有聲表現,正確理解孩子的遊戲言語,能幫助家長更直接、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且孩子的這種語言特點一來可以促進他們言語能力的發展,二來可以為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為了更好地培養笑笑的語言智能,我還經常和他玩《詞語接龍》這個遊戲。遊戲的時候,我會先說出一個詞,再讓笑笑用這個詞最後麵的一個字作為字首,說出一個新詞或一句短句;接著,我用笑笑說出的這個詞後麵的一個字作為字首,再說出一個新詞或一句短句。比如,當我說“高大”之後,笑笑會說“大小”,之後我們母子倆會聯想到小花——花兒——兒童——童話這一係列的詞。這個小遊戲可以幫助笑笑記住語詞,而且還能提高他組詞和造句的能力。4歲是小兒言語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借助身邊的小遊戲可以很好地激發並培養孩子的這一潛能,家長可千萬不要錯過了。
總之,對於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家長無需特別鼓勵,要知道,這隻是孩子語言智能發展的一個過程,過多的鼓勵隻會影響孩子自然進入內部語言的進程,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就是最好的教養。
事事都追求完美
笑笑三四歲的時候,我發現他對好多事情都表現得非常敏感。還記得一次晚飯前,笑笑嚷嚷著要吃蛋糕,幸好昨天我給爺爺買的蛋糕,還剩幾塊,就遞給了他。可是,當我順手把其中一塊蛋糕掰開,遞給笑笑時,他說什麼都不要。坐在一旁的爺爺也是摸不著頭腦,剛才還說想吃,怎麼轉眼間就不要了呢?於是,爺爺沒多想就從剩下幾塊中拿起一塊新的遞給笑笑。說來也怪,當笑笑看到這塊完整無缺的蛋糕時,一把抓起來開心地咬了起來。
原來孩子進入了生命中一個特殊時期,那就是審美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隨著自我意識的產生,會產生一定的審美觀,而孩子對食物的強烈要求,恰恰是審美敏感期剛剛到來時的一個征兆。以食物為例,最大、最光亮、最完整就是他們最強烈的要求。笑笑之所以會為了一塊蛋糕而斤斤計較,不是為了吃,隻是因為他想擁有一塊完整的蛋糕。再比如,如果水果上帶有一點點疤痕,他往往會拒絕吃;如果給他兩塊蛋糕,一塊完整的,一塊破碎的,那他一定會選擇那個完整的;如果大人想和他分享一種食物,他也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哭鬧,直到你遞給他一個完整的才肯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