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位家長的疑惑,在我看來,當她對一個兩歲多的孩子直接說“不”(不能、不可以、不行)的時候,年幼無知的孩子未必能真正理解這個字的含義,也不能很好地化解因行動受阻而產生的負麵情緒。有些時候,孩子之所以會連續做出不恰當的舉動,往往是因為我們做家長的忽視了指導孩子並向他示範,比如說,為什麼“這樣做”就“不可以”、“怎樣做”才是“可以的”。換句話說,家長動不動就對孩子說“不”並非上策,因勢利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外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替代不可以做的事情,才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式。
比如,笑笑小時候,如果他喜歡一個人,也會好奇地上前去拍一拍對方,這種時候,我會一邊輕輕握著他的手,一邊說:“你是不是喜歡這位阿姨啊?你是不是覺得阿姨穿的衣服很漂亮呢?咱們輕輕地摸一摸,先問問阿姨能不能讓我們摸啊?”我相信有了這種鋪墊,任何一個有愛心的陌生阿姨都不會拒絕,當然,我也會趁機握住笑笑的手輕輕摸一下,給他示範怎樣做才是對他人恰當的接觸。至於孩子向陌生人吐口水,這隻是他不計一切後果,想要達到目的的最“狠”手段,既然手被捉住不能動了,那麼就讓嘴來幫忙吧,而且這麼做更能引起別人強烈的反應。
當然,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並非限於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很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外如何處理與他人的衝突、如何化解受到挫折時的負麵情緒,都需要首先在家裏跟家長進行多次的“演練”,這樣孩子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原則。比如說,當笑笑在家裏與我們發生衝突時,我總會想一些辦法巧妙地對孩子說“不”,避免因為自己的情緒而脅迫孩子就範,怎樣堅持原則而不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怎樣用語言、傾聽和共情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好這些“功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在外如何表現樹立一個好榜樣。
不過,在我身邊也有這樣一些父母,他們在家對孩子要求寬鬆,一幅怎麼折騰都行的態度,可是,一旦孩子到了外邊,出於對環境和麵子的考慮,轉而又會要求孩子彬彬有禮、遵守秩序,這樣就未免會讓孩子陷入混亂狀態。
所以,請父母們記住:社交原則的樹立應該始於家裏,在外不被允許的行為,在家也不能大行其道。內外準則一致了,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和遵守。管教孩子時,家長千萬不能忽視樹立規則意識的必要性,讓孩子在家裏得到應有的訓練,才會有助於他們在外更好地表現。
如何調教不好好吃飯的孩子
孩子不好好吃飯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也幾乎是讓不少家長感到頭疼的事。愛吃的永遠也給不夠、不愛吃的堅決不碰;一到吃飯時間,總會吃上一口就跑去看動畫片、玩玩具;盡管家長使過種種“威逼”、“利誘”的手段也都無濟於事,每頓飯少說也要吃上個把鍾頭,甚至是更長時間,而且飯菜也早已冰冰涼了。吃飯,原本是人的本能,餓了自然會吃,為什麼在孩子這裏就變得這麼難呢?作為家長,又該如何“調教”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呢?
跟所有小朋友一樣,小時候的笑笑,吃飯也著實是件令大人費神的事兒。一口飯他可以在嘴裏含好長時間也不咽下肚,總是在我們的一再提醒下才吃一口。要是在冬天,一頓飯總得給他熱好幾次,而且即便如此,多數情況下,還是會剩飯,難得吃幹淨。
為了調教好這個不好好吃飯的寶寶,每次吃飯的時候,我隻給他盛一小勺飯。從我對笑笑的觀察和分析來看,我認為給吃飯慢的孩子碗裏不能盛得太滿,應采取少盛多添的方法,因為如果孩子覺得自己難以吃完定量的飯便會產生厭煩心理,這種時候,他就會以磨蹭來表示不滿。而少盛多添這個“循序漸進”招數,每次隻盛一小勺的飯,可以有效消除孩子視覺上的恐懼感,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優勢,這樣孩子很容易就完成了。與此同時,我還會及時積極地鼓勵他。當然,我也會問問他是否還需要,漸漸地,令我欣喜又意料之中的事發生了,笑笑已漸漸愛上吃飯這種遊戲了。
記得還有一次,笑笑吃烤紅薯。他先咬了一口,然後,舉起紅薯,做了一個上下翻飛的動作,嘴裏還念念有詞地說:“海豚戲水。”我一看,紅薯大的那頭被他咬了一口後的形狀還真像海豚。緊接著,笑笑又咬了一口,又冒出一句,“螃蟹的大蚶子。”就這樣,一塊烤紅薯在笑笑的手裏,一會兒是海豚,一會兒是螃蟹,一會兒又成了溜冰鞋和蘑菇。等笑笑吃完後,我又笑著把耳朵貼著他的肚子,學著他的樣子,有模有樣地說,“哇,我聽到你的肚子裏麵有好多聲音哎,海豚和螃蟹好像還在溜冰呢。”笑笑聽了,更是哈哈大笑。一頓飯就這樣變魔術般地結束了,孩子吃得開心,又吃得有營養,親子關係也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