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對於孩子來說,競爭和謙讓都是要學會的。沒有競爭,社會就不會進步,個人就無法生存和發展;但不會謙讓,那“競爭”就會變成“壟斷”,變成自己的“做秀”,最終隻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另外,在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的同時,也是使孩子養成謙讓的好習慣,與其他小朋友形成良好關係的好機會。
所以,要想做一個會管教孩子的好家長就要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和約束,該嚴格管教的時候必須嚴格管教,但該放手讓孩子成長的時候,也應該打開親情的樊籠,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競爭,而什麼情況又該謙讓,這樣才能使他們插上搏擊長空的翅膀。
教孩子以平常心看待拒絕
人這一生總會遇到被人拒絕的事情,然而,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因為忍受不了別人的拒絕,進而倍生挫敗感和忌恨感。比如,你找別人借錢,別人沒借給你,你便罵他狗眼看人低,發誓再也不跟這個人交往。再比如,你求別人辦事,別人沒給你辦,你就馬上言語上詛咒這個人倒黴。與這樣的人相處,大家都覺得很累,而且這種人的人際關係也非常糟糕,沒有真正的朋友,連親人都敬而遠之。不僅成人如此,對於孩子而言更是如此。不過,讓年幼的孩子體驗一下拒絕,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一個周末的下午,笑笑在小鄰居斌斌家裏玩,當時小男孩濤濤也在場,在這三個同齡的小夥伴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孩子們玩著玩著,不知為何,斌斌和濤濤在屋裏將門反鎖,把笑笑一個人丟在外麵,笑笑過去敲門,卻聽到裏麵唱:“不開不開就不開,媽媽沒回來。”
笑笑隻好學著故事書中的樣子,乖乖地說:“我是小兔子媽媽呀,快開門吧。”可是,斌斌和濤濤還是不開。無奈的笑笑隻好自己在外麵玩了一會兒玩具,斌斌和濤濤還是沒有開。
後來,斌斌和濤濤在屋子裏不知玩什麼,濤濤不小心摔到地上,嗚嗚直哭。於是,斌斌打開門,從冰箱裏拿了三盒酸奶,一盒給濤濤,一盒給自己,還說另一盒留著明天去幼兒園喝。
當時,家裏隻有斌斌奶奶一個大人,見孫子這麼沒有禮貌,就叫他拿一盒給笑笑,可是,斌斌說什麼也不願意。不過,笑笑好像並沒有在意這個,努力地走到斌斌身邊,拉著他的手,怯怯地說:“斌斌,我和你是不是好朋友呀?”斌斌聽了,一把甩開笑笑的手,“小家夥”哇地一下就哭了。
斌斌奶奶見狀,一臉不悅,還嚇唬斌斌說:“你不給笑笑喝酸奶,以後不帶你到笑笑家去了。”聽奶奶這麼一說,斌斌反倒不高興了,還擺出一副要動手打奶奶的動作,可是即便這樣,他也依然不肯給笑笑酸奶。
斌斌奶奶隻好哄笑笑,說:“笑笑,跟奶奶下樓,奶奶給你買一盒更好喝的酸奶好不好?”笑笑聽了,反而嗚嗚地說:“不好,外麵的酸奶不好喝。”看來,笑笑是執意要斌斌的酸奶了。
後來,當斌斌奶奶跟我們講起這件事時,笑笑爸對兒子的這種行為感到很不解,想了半天,也沒有搞明白,為什麼笑笑在斌斌不願意的情況下,還依然堅持要他的牛奶呢?我們平時不是經常教育他,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允許才能拿,別人不願意就不可強求嗎?而且笑笑在這一方麵也的確表現得很懂事,到了外麵,從來不亂拿或亂要別人的東西,如果特別想要,他總會先問問別人,如果對方不同意,他也能坦然接受拒絕。可是,這一次為什麼就這麼偏執呢?
事後,我分析了一下,覺得整件事情的蹊蹺應該是這麼回事:笑笑拒絕到外麵買酸奶,甚至為此哭泣,這意味著他在意的不是牛奶,而是斌斌的友情。要知道,從小到大,這對小夥伴真可以說是稱兄道弟的好哥們兒,在笑笑的心中,斌斌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可是,今天這次“酸奶風波”卻把笑笑關在外麵,在笑笑看來,這其實就是在孤立他。而且斌斌給濤濤酸奶,卻不給他,這種被孤立的感覺更是讓他打心眼裏不舒服。所以,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笑笑心裏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被人拒絕的挫敗感,這讓他覺得難以接受。所以,與其說是笑笑一定要拿到斌斌的酸奶,不如說是他一定要得到斌斌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