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執重生前學習的專業是英語文學,從大學一直到博士,都在研究英語文化知識。
當年父母雙方為了將他培養成國際化的人材,特意督促他報選了這個專業。
顧執本人對英語談不上喜歡,但是不得不承認,良好的英語基礎為他的留學生涯以及回國後重振家業的過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有很多華國人從小就討厭英語,可是美利堅畢竟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對個人也好,對國家也好,學習英語都是很有必要的。
華國人想要超越美利堅,首先就要做到充分了解它。
通過學習它的先進技術,吸收優點,加以運用,拋掉糟粕,加以警戒。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所以不論是在1999年還是2017年,英語都很重要,很有用。
顧執在上學期間除了學習和社交之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小說、看電影、看電視劇、看綜藝、看八卦,總而言之就是對文娛圈很感興趣。
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小清新文藝範兒,還是純粹商業大作,他基本上都有涉獵。
荳瓣電影top250他至少看了90%,IMDB top250他同樣看了90%以上,剩下的10%都是一些實在難以引起他興趣的作品。
小說方麵從網絡小說到科幻小說,從國內外名著到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林林總總顧執也看了有將近兩三百本書。
還有其他的精良電視劇,綜藝節目等等,數不其數。
在家庭發生變故之前,每年顧執在文娛方麵的消費就要超過好幾萬元。在他回國之後,這筆開銷他也盡量保留著,隻是在時間尺度上壓縮了不少。
在他看來,錢是掙出來的,光省錢,對於他家的大窟窿來說,隻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沒有太大的意義。
顧執的理想就是加入文娛圈,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娛帝國,將文化輸出到國外,讓華國的電影霸占國外的影院。
一如現實中,國外電影霸占了國內的票房一樣。
每每看到國產文娛產業在不斷製造垃圾作品,顧執是即唾棄又心疼。
前世他沒有時間也沒有資本去參與文娛產業,華國大多數的影視資源都被各方資本牢牢握在手中,每年鮮有好的作品出現,卻又處處被資本綁架,被流量挾持。
觀眾們都在期待著叫座又叫好的作品,可是一眼望去,往往隻有垃圾。
華國的著名導演馮曉剛在顧執重生前一段時間曾經說過:
“華國生產了很多垃圾電影,那是不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
顧執知道表麵上馮曉剛是在批判國內的觀眾垃圾,才導致了國內的電影垃圾這一現象。
而實際上他意在炒作,通過放大炮搞碰瓷營銷,給他的新電影《方華》製造熱度。
但這句話本身不是在扯淡嗎?
馮大鋼炮一邊為了票房拍著自己看不起的商業電影,一邊又去拍垃圾得沒人看的文藝電影,喂觀眾們****。
等電影票房出來了,低於他的預期,就開始罵觀眾是垃圾,不去看他拍得所謂的好電影。
典型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真要是拍得好,難道國內的觀眾們不會用腳投票嗎?
在顧執重生之前,吳亰自導自演的作品《戰郎2》正式上映。
這部作品吳亰花費了2年時間拍攝,是少有的用心、大膽之作,即保證了劇情的完整性,也撐起了好萊塢式的電影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