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會圓滿結束,中影的大佬們很滿意,廣電的領導們也很滿意,審核的結果很快就批了下來,龍標正式拿到手。
中影的發行部門擁有多年的電影發行的經驗,審核一結束發行團隊就帶著人馬前往全國各個電影院談判合作去了。
現在《蝴蝶效應》劇組要做的就是配合中影的宣傳部門進行遙遙無止境的宣傳活動。
看片會結束的第二天,眾位主創人員就被拉去拍攝電影的宣傳海報了。
拍攝集中在劉曄和湯惟身上,兩位俊男美女是本電影的看頭之一,身為電影的男女主角,中影必須要花大功夫把這兩位推到觀眾的視野中。
他們二位的主要宣傳點,還是在劉燁的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的頭銜方麵,這一點中影在為劉燁製作海報時,還特意用醒目的大字標出,順便還把“提名”這兩個字做得有多小就多小。
拿這個作為宣傳要點的原因就是,想給觀眾留下一個“這是一部主演演技都在線的電影”,這樣的好印象。
觀眾的印象對於未上映的電影來說是很重要的。
不論是商業電影還是文藝電影,觀眾都不會喜歡一部爛電影。
即便他根本就沒看過這部電影,但隻要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這是爛片”的印象,那他多半都不會在去看這部電影了。
一旦一部電影被觀眾打上了爛片的標簽,那麼這個標簽就會變得根深蒂固,很難去除。
譬如小鮮肉出演的電影都是圈腦殘粉錢的爛片、郭小四導演的電影肯定爛到爆炸、國產電影都是垃圾···
諸如此類,固定的標簽一旦在觀眾心中形成了,即使電影拍出來真的挺好,也會被很多人早早判為死刑。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2009年上映的《夜·店》。
這部電影由徐爭、喬任良、李曉璐主演。
當時徐爭的電影代表作隻有《愛情呼叫轉移》這一部,《人在囧途》和《泰囧》都還沒有拍,他剛從電視劇轉到電影不久,也就是個電影界的小咖而已。
李曉璐和喬任良就更別說了,一個在電影圈大器早成,剛一出道就拿大獎,結果中途放棄去拍電視劇了;另一個是選秀出道的歌手,在本體的音樂圈都不算很出眾,更別提電影圈了。
幾個高不成低不就的普通演員,再算上一個比較低俗的電影名稱,自然而然的會給觀眾們留下一個“應該不是好電影”的壞印象。
最終《夜·店》總票房隻有1190萬,而電影投資就達到了250萬。票房裏有一大半歸影院所有,在除去宣發、片酬、製作等等費用,三下五除二投資方可以說百分之百虧本。
可是《夜·店》的質量真的不錯,故事性很完整,情節緊湊。短短90分鍾,幾位主角都完成了各自的成長,經曆了厭惡、同情、理解到最後建立感情這一係列起伏的心路曆程。
這是一部低成本的喜劇片,又融合了搞笑、溫情、懸念,完全稱得上是一部不錯電影。
隻是票房已經表達了觀眾對它的印象。
所以對於劉曄這個最佳男配角提名的大肆宣傳就很有必要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主角湯惟就差了很多,隻能在顏值方麵多做文章,於是宣傳部門總是想盡辦法讓各路媒體多曝光曝光她的美照。
除了兩位主演外,顧執也被要求拍了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