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市場化的口子(1 / 2)

《蝴蝶效應》在網絡上各方麵的口碑都很好,沒有低於顧執的預期,也沒有超出他的意想。

和網絡上絕大部分的讚譽不同,現實中《蝴蝶效應》受到的惡評要遠多於好評。

網絡永遠都是年輕人的天下,尤其是小學生到大學生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最多。在2000年,很多人都是因為扣扣才接觸到了網絡,才知道了什麼叫做上網。

有閑情在各大論壇上玩耍的,要不就是學曆較高知識麵廣的那一批人,他們平時接觸多了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出國留學的也不在少數,對於網絡這個剛剛興起的平台比常人要熱切的多。

但是這批人在茫茫的網友中隻是一小小部分,他們樂於接受沒見過的東西,對於創新的興趣遠超過一成不變的傳統。

剩下的網民就是一群“小學生”了,這裏並不是貶義的意思,更多的是形容這個群體單純毫不做作的行事風格。

他們上網不是為了創新,也不是為了發現什麼新鮮事物,就連玩遊戲都隻是網絡帶給他們的附贈價值而已。

其真正的目的隻有一個——玩兒。

遊戲,撕逼,撩妹,吹牛,看島國小電影,這些都是當時的他們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網絡帶給他們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小學生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完全是和它的好玩與否掛鉤的,越好玩的東西就越多人玩,投入的精力就會越多。

例如遊戲、小說,就是很好玩的東西,會被那麼多人追捧。

還存在另一種情況,一件新事物看起來或許不好玩,但是玩的人多了,不好玩也變得好玩了。

例如風靡整個東南亞的非主流葬愛家族,莫名其妙根本看不懂的火星文,曾經都受到了無數年輕人的效仿。

“小學生”這個群體一般都被公眾認為易於接受新事物,實際上隻是他們的接受範圍下限較低、上限較高而已,換句話說就是沒什麼是他們玩不了的。

不過這些都是在網絡剛剛興起的時代才有的特征,後來網絡發達了,多樣化的信息越來越容易接觸到,大家變得越來越早熟,同時別有用心的人也越來越多,“小學生”這個群體恐怕就真的隻存在於小學生裏了。

言歸正傳,《蝴蝶效應》這種類型的電影,在華國以前是沒有出現過的,是一部完全麵向市場的影片。

不管是從影片的內容還是宣傳方麵,都著重在市場化這個角度上。

華國電影的市場化由馮曉剛的賀歲電影開始,在茫茫多的“富含深刻現實意義”的國產電影中,撕開了一道口子,讓普通觀眾們也能享受到電影帶來的樂趣。

反省社會、反省人性的電影不是說不好,可是總不能隻讓觀眾們感同身受反思自我,不讓人放鬆放鬆調劑一下生活吧。

大部分人平時上班上學就已經夠心累的了,社會上每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就已經夠憋屈的了。

看個電影無非就是想忘掉現實,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裏,為大腦尋找一片休憩的空地。

一場電影下來非要讓人感受到人間疾苦、生活不易,上天不公、社會無良,那人家又何必去看你的電影,全世界每天還不都是這個樣子。

馮曉剛成功開了一道口子,隻是這道口子太小,容得下喜劇片,容不下商業片。

而且他自己也看不起這種類型的電影,一心想往“深度”發展,拍出來完全就是為了替華宜掙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