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同伴的良好行為,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比如,當孩子不敢在小朋友麵前表演唱歌時,家長可以在旁邊鼓勵說:“媽媽知道,你也能像××小朋友一樣勇敢,能大膽地唱。”在這種榜樣力量的影響下,孩子就會樹立信心,大膽地演唱。當其一次次地戰勝困難後,便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給孩子應變的知識和技能。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膽量,家長要教給他們一些必要的防護知識。比如,幼兒對雷電、風暴感到恐懼,對黑暗感到不安,往往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和能力所造成的。為此,家長要給孩子講解有關知識,告訴他們遇到類似事情時,要注意些什麼,又該具備哪些相應的技能和方法。

此外,家長要讓孩子多參加野外夏令營。夏令營給孩子們到戶外一起玩耍提供了機會和場所。在大自然玩耍中,孩子們見得多,膽子自然就大,應變能力也就強。因此,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應多選擇有野外活動的夏令營,不要把眼光總盯在孩子的學習上。

總之,“溫室裏培養不出經得起風雨的花朵”。隻有讓孩子從小經受各種鍛煉,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才能使孩子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毅力。

3.12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在每個孩子的童年時期,都有一個遠大的夢想。有人夢想當軍人,有人夢想當舞蹈家,有人夢想當白衣天使,有人夢想長大後開飛機……可以說,童年是夢想的故鄉,童年是多夢的季節。而一個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就應當精心嗬護孩子的夢想,這樣的話,夢想的種子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有夢想的孩子走得遠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喜歡為孩子設計理想。從孩子上幼兒園起,他們就為孩子一步步地規劃好了,甚至就連以後要上哪所大學,學什麼專業,都為孩子精心計劃好了。為此,這些父母總是不顧孩子的愛好和理想,強迫孩子按自己設計的軌道發展,天天在孩子耳邊絮絮叨叨地說“你要成為這樣的人,你要成為那樣的人”。如果孩子有一步沒有符合自己的意願,他們就會對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績全盤否定。

作為父母,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如果家長給孩子施加了過大的壓力,孩子很可能就無法聽到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召喚的聲音,孩子很可能就會不堪重負而走向極端,這就太讓人遺憾了。

人生是需要夢想的,夢想不僅可以使我們活得有支撐,還能幫我們在人生諸多的可能性中進行選擇。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夢想總是有著無窮的魅力,而且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會起著巨大的牽引和激勵作用。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夢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麵對孩子的夢想,如果家長的態度是肯定與支持的,在孩子追夢的路途上,一定會產生強勁的內驅力,即便遭遇困難、遭遇坎坷,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克服,而且當孩子懷揣夢想上路時,還能使其在日後的學習、工作中不斷地創造業績,並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將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來實現。電視節目中曾有過這樣一幕:記者采訪一個在世界遊泳比賽中獲得了冠軍的男孩,當問到他奪冠的喜悅時,男孩卻說其實我並不喜歡遊泳,這個冠軍是為我父親得的,現在我終於滿足了他的願望,明天我就去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了。這件事聽起來的確很耐人尋味,一個人在別人眼裏哪怕再多成功,可是,因為他實現的不是自己的夢想,所以,這樣的人生依然是沒有樂趣的。而為別人的夢想窮盡一生地去努力卻不得實現,這樣的人生豈不更是一場虛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自己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還要多,所以,孩子的人生該走什麼路,就該聽我的。其實,這是成人誤把人生經驗當成了人生智慧。誠然,在人生經驗方麵,成人的確比孩子更有優越性,不過,人生經驗有可能會成為人生智慧,也很有可能會遮蔽,甚至是扼殺人生智慧。

要知道,孩子有自主生活的主體性。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成人教育者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就是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可以自由選擇的機會,也就是創造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當孩子有所選擇時,成人就要乖乖地站在孩子身旁,為他實現夢想助一臂之力。

沒有夢想的人生是蒼白、無趣的,然而,夢想即使不得實現,追尋夢想的人生過程也是充實而有意義的。因此,讓孩子擁有夢想是比什麼都重要的。就像《小王子》的作者所說,想讓孩子造船,就要讓他做大海的“夢”。而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夢想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