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常見病護理:走出寶寶患病的陰霾(2)(1 / 2)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年齡和食譜決定了孩子的排便次數和性狀。母乳喂養的嬰兒一天的排便次數可以高達12次。2歲時,孩子每天僅排便1~2次,即使是每天多次少量的排便也仍然正常,尤其是在孩子食用了大量果汁和含纖維的食物以後,偶爾出現鬆軟大便,完全沒必要驚慌。如果孩子排便的方式突然改變,並且水樣大便的次數多於平時,孩子可能是患了腹瀉。

當腸道內層黏膜損傷時會發生腹瀉。由於腸道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孩子所攝入的營養成分,會導致大便鬆軟,損傷的黏膜也會滲出一些液體,同時,礦物質和鹽分也會隨鬆軟的大便流失。如果孩子的飲食中含有大量的糖,還未被消化的糖會帶走大量的水分,加劇腹瀉。當身體流失太多的水分和鹽分時,就有脫水的危險。因此,可以通過補充適量的水和礦物質,預防因腹瀉造成的脫水。

當腹瀉與嘔吐相伴發生,或腹瀉後出現嘔吐時,胃和小腸通常也存在炎症,這種情況稱為腸胃炎。患病毒性腹瀉疾病的孩子經常伴隨嘔吐,大便經常為黃綠色且含有大量水分(如果腹瀉1小時1次),大便中通常沒有任何有形成分。如果大便發紅或發黑,則說明含有血液。雖然腸黏膜損傷可以導致出血,但出血最可能的原因是經常性排泄的鬆軟大便刺激直腸。這時如果你發現孩子大便顏色異常,應該及時告訴兒科醫生,盡量少使用處方藥物。一般2歲以下的孩子發生腹瀉,不要使用一些抗腹瀉藥物,甚至孩子比較大的時候,用這些抗腹瀉藥也需十分謹慎,因為這些藥物會使腸道損傷惡化,如果感染持續存在,也不能阻止身體喪失水分和鹽,相反,水分和鹽仍然保留在腸道內,腹瀉依然沒有痊愈。因此,給腹瀉的孩子使用任何藥物時,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關注寶寶嘔吐

許多常見疾病都會引起嘔吐。所以,在護理嬰幼兒時,家長可能麵臨多次孩子嘔吐的狀況發生。

嘔吐和回嘔不一樣。嘔吐是指胃內容物強力通過口腔湧出,而回嘔常見於1歲以下的嬰兒,是胃內容物從口腔流出。

嘔吐發生於胃部鬆弛、腹部或膈肌強力收縮時。這種反射活動是由於某種因素刺激位於腦部的“嘔吐中樞”而引發,如感染、梗阻或腫脹刺激胃腸道神經,化學物質(如藥物)刺激,寶寶看到作嘔的事情或聞到令人難受的氣味。

因年齡不同,孩子的嘔吐原因也存在差異。多數嬰兒在出生後最初幾周至幾個月內,會發生回嘔,通常發生在吃奶1小時之內。如果孩子經常打飽嗝,媽媽在其吃飽後限製孩子的主動活動,回嘔發生的次數就會減少。隨著寶寶的成長,回嘔次數不斷減少直至消失。如果孩子反複嘔吐或嘔吐非常有力,應該及時看醫生,因為嘔吐既可能是輕度的喂養問題,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征象,而且經常性的回嘔也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另外,孩子出生第一個月會發生嘔吐。在2周到4個月之間,胃出口部位肌肉增厚也可能引起強力持續性嘔吐。出口部位肌肉增厚可以阻止食物進入腸道,稱為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狀表現為:在進餐後15~30分鍾發生強烈的持續性嘔吐,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嘔吐次數不斷增加,也就是說,盡管不是強力,但總是發生。這種情況是由於食管下端的肌肉過分鬆弛,導致胃內容物反流。如果存在上述情況,需及時就醫,通常需要手術切開狹窄的部位。

孩子長到幾個月大的時候,發生嘔吐的最常見的原因大部分是胃腸道炎症,偶爾細菌感染、寄生蟲病也可能是導致嘔吐的原因。有時身體其他部位感染也會引起嘔吐,例如呼吸係統感染、泌尿係統感染、中耳炎、肺炎、腦膜炎、闌尾炎和雷諾綜合征等。如果孩子出現下列症狀,需及時就醫:嘔吐物中有血或膽汁(綠色物質);劇烈腹痛;強力反複嘔吐;腹部膨隆;倦怠或劇烈刺激;驚厥;脫水的症狀和體征,包括口幹、無淚、指陷性水腫和尿少;不能飲用適量的液體;嘔吐的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

父母可以通過下列方法試著減少寶寶嘔吐次數:在牛奶中加入少量穀類食品使牛奶更稠;避免過飽;經常讓孩子打飽嗝;在嬰兒吃奶後,至少在30分鍾內讓孩子處於安靜、直立的狀態;如果仍然無效,可以讓孩子趴在床上,將其頭部墊高,這樣也能抑製嘔吐。

新生兒脫水熱的處理

新生兒在出生後2~4天體溫驟然升高到39~40℃,寶寶常煩躁不安或啼哭,並無其他疾病表現,這個醫學稱之為“脫水熱”。此病較容易在天氣幹燥與炎熱季節發病,如果孩子保暖不當,或者周圍環境溫度過高,都會引起小兒脫水熱。如何預防和治療嬰兒脫水熱呢?

母乳不足時,在哺乳後應加喂水或5%的葡萄糖液,出生後3天母乳不足時,需以牛奶補充。這些方法可預防新生兒脫水熱的發生。嬰兒患脫水熱時,一方麵可以用濃度為75%的酒精對等量水,用紗布蘸了擦患兒額頭、手腳心、頸部、大腿等地方,進行物理降溫;另一方麵,要立即給患兒口服5%的葡萄糖水,每2小時一次,每次15~20毫升或直接注射葡萄糖,患兒體溫會迅速下降,一切恢複正常。如果仍不退熱或抽風不止,應立即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