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一部尋風0014(1 / 2)

二位老人一聽,原來是為了這些事啊!

老丈人首先開口了,說道:“就這事啊,我也聽夥計們說了。德山,看樣子,你是想去了?”,“要問問我們的意見嗎?”。

德山“嗯”了一聲。

老丈人繼續說道:“都說關東富,人少地多,土質肥沃,除了種地之外,什麼活嘴獸都用不著養,肉啊!蛋啊!隻要人勤快,到山上就有的是,隻要有水的地方,夏天就有魚吃。可說是這麼說,那地方畢竟離我們這地方遠啊,咱家也沒有十親九故的去過那裏,我心裏真的沒底。再說,我就這麼一個女兒,問我的話,我是不想讓你們去的。但話又說回來,祖宗不是留下一句老話嘛,叫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對女人來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我們盡管舍不得女兒走得太遠,但也不會糊塗的,隻要你倆意見一致就行,以後日子過的好了,就多回來看我們幾趟,不方便的話,就多捎幾封信,報個平安,我們也就放心了。再說,按常理,父母一定是要走在兒女的前麵去的,不要因為我們,拖累了你們,免得多年後,看到人家出去的人,真的發了,到時後悔,那樣,我們豈不是成了罪人了嗎?”。

德山的老丈人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話。

德山接著又把這幾天在衙役那打聽來的祥細的對二位老人說了一遍。

抬頭看了一眼媳婦後,又把目光轉向了二位老人,說道:“她有點不愛去,一是嫌離娘家太遠,說這一去的話,可能到死,都回不來了,再也看不到父母了,等於生離死別。二是對關東那邊,心裏沒底,盡管官家管路費,到了那裏還分給一定數量的土地,但畢竟還是不夠種,也得租種別人的一部分地,這租子錢,也不知道多少,弄不好得給人家打短工,能打個長工就不錯了。又聽人家說,關東人少,女人更少,這幾個孩子再過幾年,一個個都長大了,都快到娶媳婦的年齡了,怕到關東去了後,找不到媳婦。”。

老人們一聽,說:“孩子們是馬上就大了,但隻要肯吃苦、能幹,憑你們老鮑家人的老實、誠信的家風,你們隻要把孩子稍加調教,隻要他們聽話就沒問題的,再說,我看這幾個小子,長的都挺俊,模樣好,不會討不上老婆的,這點擔心好象是有點多餘了。不過,既然你們說到了孩子娶媳婦的事,我有個想法,想跟你們倆口子說說。”。

德山和媳婦對視了一下,用目光又看了一下二位老人,點了點頭。

丈人接著說:“愁的應該是老大金發這小子,他傻啊!人家古上留傳下來話,傻子留根兒,他到娶媳婦的時候,你們不要勉強,不要一個勁的托人、找熟人給他保媒說親,那樣即使娶了媳婦,生了孩子,如果再生個傻孩子的話,那就是做孽了,大人的心裏也不會安生的。”。

“金發這孩子,你們好好調教調教的話,幹活還是能行的,家中也多個勞力,要是真的能有人給他當媒人,給他提親,咱也不要拒絕。那三個孩子到了年齡時,該成家時,你們就給他們成家,三個孩子成家了,人丁興旺這方麵是應該不成問題的。假設真的去關東,我看你們是不是應該這樣:關東地多,看哪個孩子喜歡種地,就讓喜歡種地的這個在家種地,這樣能解決家中的糧食問題,祖上的話:手裏有糧,心中不慌。喜歡做手藝的,跟著你學做木匠活就行了,這樣,家中的生活能好很多。”。

德山一邊聽著,一邊點頭。

嶽父吸了口煙,喝了口茶,繼續說:“現在這幾個孩子,喜歡在地裏做活的,是老二金福,他不太愛說話,長大後,如果還是這種性格的話,倒很適合在家種地。這種地的話,隻要自己肯幹,能吃苦,不用太在意人情世故,隻要是正常的與人交往就行了。可這手藝人就不一樣了,活做的得好,話還得跟得上,要會聯合人,什麼人都接觸,南來北往的,大千世界,三教九流,性格得隨和才行。”。

德山覺得嶽父的話很在理,回了句:“等過幾年再說吧!現在還沒看好他們將來能怎樣呢。”。

嶽父又問道:“打算去關東的什麼地方了沒有?”,“這個是最大的事啊,不能輕易的盲目的跟風啊!這次走出去,可以說是又一次投胎了,落了個好地方,很快就能過上好日子。定居下來就不能輕易的再搬家了,總搬家不是個正經的事,家是越搬越窮啊,剛置辦下點家底,搬一次家就要遭損很多,費時費力的,人情來往還得重處,處人情是最難的,人熟為寶,朋友多了路好走,該大方的時候就得大方,一切都要從長計議,不要盯著眼前芝蔴大點的利益不放,學會舍得,記住佛家長說的一句話:舍得,舍得,不舍就不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