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姓主要出自姒姓,為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采邑(即封國)名為氏。據《姓苑》記載:“係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於鮑,因以命氏”。又據《通誌?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載,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仕齊,食邑於鮑牙(原為夏朝的諸候國,故城在今天山東省曆城東北30裏,其子叔牙以邑(國)名為氏,稱為鮑姓。由此可知,鮑叔牙是鮑姓姓氏的始祖,但中國人從古至今有喜歡追憶父母的傳統,鮑叔牙為了體現對父親的尊重,把鮑姓之始追封給了父親敬叔,也就是人們長說的鮑敬叔。
曆史上,記載的真實的鮑叔牙是這樣的:
鮑叔牙(?~公元前644年),穎上(今屬安徽)人(晉張處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鮑叔牙並潁上人”)。亦稱“鮑叔”、“鮑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官至宰相,以知人善交著稱。
年青時,鮑叔牙在南陽經商,認識了管仲。通過接觸了解,他知道管仲雖然家道中落,境遇困頓,但誌大才高,不是等閑之輩。他很看重管仲,於是兩人就合在一起做起了買賣。管仲每逢賺了錢總想多分一點,鮑叔牙知道後也不以為意。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麵,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有人對鮑叔牙說:“你這麼做不是吃虧了嗎?”但鮑叔牙回答說:“管仲並不是貪財之人,隻是家中貧窮急需錢財而已,是應該多拿些錢的。”。有時候做生意賠了錢,鮑叔牙不但不抱怨管仲,還安慰管仲說:“這是時機不利的緣故,請不要放在心上。”,管仲聽了,十分感動。這就是被後世盛傳的“管鮑分金”的故事。
人在朋友貧賤窘困之時,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堅定的信任,方為難能可貴。後來,鮑叔牙和管仲都棄商從政,在齊國做了大夫。
當時正是齊僖公在位,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名諸兒,被立為太子;次子名糾,任命大夫召忽、管仲為其師傅;三子名小白,而命鮑叔牙為其師傅。
管鮑兩人都是盡心盡力地各為其主。
齊襄公在位時(公元前697—前686),荒淫無道,隨意誅殺,人人自危,為此,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十二年)大臣連稱、管至父,聯合公孫無知發動政變,殺死齊襄公。公孫無知被擁立為國君。但第二年,公孫無知在出遊雍林時,被雍林的蕖丘大夫殺死,齊國陷入混亂之中。
齊國政變,國內無君。逃往國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率兵回國爭位。兩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銅製衣帶鉤,小白趁勢詐死,騙過了管仲,麻痹了魯軍,兼程直入臨淄,賴高傒等重臣的擁戴,得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這時,魯莊公方率魯軍護送公子糾行至乾時(今臨淄區西境)地方,齊桓公親自率軍迎戰,大敗魯軍,並盡奪魯國汶陽之地。
鮑叔牙深怕魯國因向齊國謝罪而殺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給魯國國君說:“管仲是齊國國君的死仇,齊國國君必要親手殺死他。”。魯國隻得囚送管仲回齊國,管仲成了階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