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葭萌傷懷(1 / 3)

初六清晨,早餐後八點過,我和秋桐就登上了開往寶輪鎮的公交班線車。可能是太早的原因,此時公交車上沒有幾個乘客,我們在車中部靠右側的兩人座位坐下。我們計劃先去昭化古城,返回途中再在寶輪逛一逛。昭化古城距廣元30餘公裏,公交車沿著老川陝公路,翻山越嶺、沿途停靠上下客人,行駛二十四公裏、耗時五十來分鍾才到達寶輪公交車站。隨後,秋桐熟練地帶著我,在寶輪公交站換乘上去古鎮的公交車,行駛約二十分鍾就到達了昭化古城。

自那次我、誌勇和秋桐聚會,他倆諷刺我不是廣元人之後,我在查閱了《三國誌》、《三國演義》、廣元本地很多史料等,對昭化的曆史、文化和景點有了較深的認識和了解。昭化古城位處嘉陵江、白龍江、清江交流彙合之地,是自古以來連接巴蜀和中原的蜀道——“金牛古道”上的重要交通樞,也是古道上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昭化”源於宋代,意為”昭示帝德,化育民心“。三國時期,昭化先後被稱為葭萌關、漢壽縣(漢祚永壽之意),晉滅蜀國又後改為晉壽縣(晉祚永壽之意)。昭化,是先主劉備入蜀的第一站,開啟了三足鼎立的曆史篇章。真正讓葭萌關名聞遐邇的是《三國演義》中對張飛挑燈夜戰馬超的文學描述。張飛與馬超大戰二百餘個回合,不分勝負。天色已晚,點起火把,換馬再戰。劉備見馬超英勇,心中甚愛,叫二將休戰,派李恢說降馬超。馬超雖有猶豫,但衷心讚佩劉備,遂成歸順之事。

昭化古城門始建於漢,為夯土城,明正德年間包築以石,設東西南北四門:東命瞻鳳,西名臨清,南名臨江,北名拱極。據說,古時候城內迎親皆從東門入,取紫氣東來之意;官員出入城走東、西兩門,象征如日中天、順應天意;嫁女出城須走南門,寄寓富貴祥和之意;出殯發喪必走北門。南門清代時被毀,古城僅存東、西、北三道古城門。古時途經此地,必須從西門、東門出入。臨清門是古城西門,也是“葭萌關”的關口。清《昭化縣誌》記載:“葭萌治地四麵環山,三麵臨水,以天雄關為屏障,則上接朝天聲勢聯絡,下接劍閣首尾呼應……關之地勢雄險而又扼控蜀道要衝,峰連玉壘,地接錦城,襟劍閣,踞嘉陵,誠天設之雄也。宋、元改修驛道時於牛頭山北麓設關,因名天雄關”。後因川陝公路、寶成鐵路建成並繞開了昭化,從此昭化失掉了交通地理優勢。

從公交車下來之後,我們步行前往古城東門。秋桐望著道路外嘉陵江、白龍江的彙合處,對我說:”那兒就是有名的桔柏古渡。順著她的視線看去,隻見江麵一白一赤兩色水流涇渭分明、清濁不混,如兩條長龍翻滾而去。葭萌關遠遠望去,輪廓尚存,城牆高高,磚砌拱行關門完好,屹立在條石壘成的關牆之上。關前關後,山巒重疊,危岩峭壁,樹木蕭森。進入城關,穿過青石鋪砌的街道,秋桐挽著我沿著石階小道爬上了關門城牆。

站在關門上,秋桐用手指著周邊,一一給我細細地介紹:左邊是著名的牛頭山,遠遠望去儼然似牛立頭,如魁偉巨人虎視著葭萌關。山上原有佛刹摩雲寺,後又建了薑維廟、牛王殿、馬王殿等。廟前有傳說中的薑維釋水井的地壇及水井,據說此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天雄關在牛頭山山腰,與七盤關、朝天關聲勢聯絡,要想攻克劍門天險,首先就必須攻下以上三關。右前方是來往劍門關的古蜀道。西門外有蜀國大將軍費禕墓。據說費禕天性泛愛,少戒備心,率軍北屯葭萌關時,大會眾將,歡飲至醉,被投降蜀漢的魏西平太守郭循殺害,死後,就葬在此地,建有陵園和費公祠,墓碑題鐫“蜀漢大將軍祿尚書事成鄉敬侯費禕之墓”,碑旁有下馬石,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東門外有關索之妻鮑三娘墓。鮑三娘世居夔州鮑家莊,與關羽第三子成親後,隨夫為蜀漢討賊,屯兵葭萌,死後也葬於此。但權威專家說,史書記載關羽隻有關平、關興兩個兒子。鮑三娘墓真正的墓主是誰,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