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自熙寧變法失敗之後,雖表麵上一派太平景象,實則文恬武嬉,朝政早已糜爛不堪,從朝堂到地方,曾經貴為精英階層的士大夫隻想著爭權奪利,全然不顧國家安危,這才使得天下盜賊風起。
孟飛等人在登州殺官造反,聚集梁山,可濟州知州卻隻顧自家政績,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聞不問,反倒是給了梁山發展壯大的好時機。
“哥哥!咱們兄弟在此廂鬧得這般熱鬧,怎的這幾日就連官府也不來詢問了!?”鄒淵這些時日負責的便是雇傭左近村民往梁山之上運送磚石,隻是奈何船小,頗為費力,每日裏還要應付鄆城縣派來的公人,可這幾日倒不見人來,也是心下納悶。
樂和笑道:“這又有何難猜,無論是那鄆城知縣,還是濟州知府,都不過是壇經論道的迂腐書呆子,你我兄弟便是鬧得再大,他們又能奈何,倒不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全當看不見,等都任期一到,專任他鄉,照樣做他的官,何苦將事情鬧大,引得朝廷發大軍前來,壞了他的功名。”
孟飛聞言也是點頭一笑,前世讀《水滸》,孟飛一開始也曾納悶,大宋朝雖說武備廢弛,可說到底也是當世強國,至少在這政和,宣和年間,大宋兵馬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怎的,王倫一個窮酸秀才,聚集三五百人在梁山之上占山為王,打家劫舍,便沒人前來征繳,想來正如樂和所言,這便是大宋官吏的為官之道了,欺上瞞下,隻要自家的官椅坐得牢靠,哪管天下狼煙四起。
沒了官府攪擾,起先眾人還遮遮掩掩的,如今自也放開了手腳,營建速度也快了起來,雖說船小運送磚石不便,可沒奈何孟飛手下人多勢眾,梁山大寨也漸漸成型。
按照孟飛規劃,待山寨建成之日,所帶來的百姓都要遷到山上去居住,在後山開辟田地耕種,再有這八百裏天賜水泊,結網捕魚,到那時自產自足,百姓們得了孟飛承諾,幹起活來也是分外起勁,又讓營建的速度加快了不少。
自孟飛等人反出登州,已然過了五個月,時已近秋,梁山大寨便已建成,從山腳沿著山路向上,經過三山關,黑風口,到得山頂之上,迎麵便是聚義廳。
看著那懸掛的牌匾之上三個鎏金大字,孟飛此刻胸中最強烈的想法便是,決不讓這聚義廳,變成那不倫不類的忠義堂。
《水滸傳》中,宋江坐穩第一把交椅後在梁山泊實行了一係列改革,首先就是把“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雖隻是改了個稱謂,可對宋江而言卻意義深遠。
“聚義廳”改成“忠義堂”,“廳”和“堂”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關鍵在一個“忠”字上,宋江這一改動,分明就是強.奸了梁山泊英雄聚義的本意,增加了他所熱衷的忠君思想,為其日後接受招安,走投降主義路線奠定了基礎。
早先晁蓋在位之時,實行的是江湖綠林主義,打土豪,殺貪官,劫富濟貧,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銀,小秤分金,兄弟平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宋江做了山寨之主後,強行修正了晁蓋的江湖綠林主義,變成了對外隻反貪官,不反皇帝,對內兄弟也要論資排輩,座次不同,享受待遇不同。
統治意識和剝削意識在這位押司小吏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自打成為了山寨之主,宋江便早已沒有了潯陽樓上“他時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的豪情壯誌,滿腦子想的都是“招安”。
後來那故弄玄虛的石碑之上,一百零八人正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數,但唯獨沒有第一代領導人晁蓋之名,宋江之心路人皆知,或許在宋江看來,晁蓋這個帶頭大哥隻不過是個凡夫俗子,草莽英雄,而宋公明則是星宿下凡,受命於天,至此就差沒給晁蓋來個功過三七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