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 最後的餘威(1 / 2)

2015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首飛成功。

2015年9月25日,大新聞,首個亞洲重大私人航天中心,位於中國境內,由德曼與何乃軒入一部分股份。

這標誌著中國現在徹底已經有了第一家大型,幾乎可以追擊國外的私人航空公司!

在2013年7月,何乃軒入股的這家航空公司,科研團隊胡珍宇團隊在內蒙古一處荒漠裏,成功發射了一枚國內由愛好者製作的、最複雜、規模最大的探空火箭,這成為火箭愛好者的裏程碑。

現在,翎客航天首席團隊一共有三名合夥人:胡振宇,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清華大學博士嚴丞,火箭愛好者吳飛。除了這幾個人,還有很多其他的科學家。

其實,在上一世,這不是何乃軒的菜,他隻是在適當的時候出手了!

其實,上一世,國內就有私人航天公司,不過都是學生性質。

如果要規模較大的企業,按照美國的先例,對於任何一種私人航天商業模式,從有“先烈”開始搞到有“先驅”搞成大約要經過20年左右的時間。其中10年給先烈折騰,10年給先驅成長。

現在SpaceX這一代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同類模式,80年代的軌道科學公司可以追溯到60年代的同類模式。洛馬、波音之類承包商更早,從60年代追溯到40年代甚至20年代。

這裏的“有先烈開始搞”以Astronautix(相當於收集航天項目曆史的Wikipedia)上青史留名為準。更早更小的項目可能看不到。

可是,這麼長的時間,何乃軒卻壓縮了!

國內私人航天受的安全限製和所謂壟斷遠沒有大部分人想象和吐槽的那麼嚴重。政府和科研機構的支持都可以有,反倒是企業一方的實力未必跟得上。

真正麻煩的天花板實際上在國外,中國航天產品出口受ITAR限製進不了世界商業發射市場,隻有出口在軌交付服務可以繞過限製(等於賣衛視不賣衛星)。

私營航天公司如果發射小衛星,國內科研院所數量有限,市場容量很成問題。如果做載人太空遊,政策和市場容量瓶頸可能好辦一些,但載人飛行器的安全性麻煩一些。

所以,何乃軒與德曼的這招很多棋子布在烏克蘭!

到了2016年,何乃軒知道世界最大望遠鏡會誕生於貴州省平塘縣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FAST),隨著主體圈梁合龍,這標誌著世界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全麵進入設備安裝階段。

1995年,我國天文學家提出了在喀斯特窪地中建造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的設想,並選址於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氹窪地。2007年,該項目獲得國家審批立項,成為我國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FAST項目具有三大自主技術創新:一是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天然地貌建設巨型望遠鏡;二是采用主動反射麵技術,整個反射麵由4600多塊可運動的等邊球麵三角形葉片組成;第三項創新是輕型索拖動饋源支撐技術,將萬噸平台降至幾十噸,實現了毫米級的動態定位精度。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將在2016年9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屆時將向全世界開放。已經有多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交了研究觀測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