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臨考之前(1 / 2)

天賜六年八月 ,三年一次的秋闈大考便要如期舉行。數萬生員就要肩負期望,懷揣夢想踏進貢院,為自己的將來而戰鬥。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天下聞名,這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這期間不知有多少學子為了這個夢想,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堵在上麵,有的人贏了,一生富貴榮華;有人輸了,一世蹉跎悲涼!所以,在大考之前總有許多人或興奮不已或焦慮不安,畢竟這是關乎命運的戰爭,而蕭暮雨跟趙牧則頗具代表性。

天賜六年七月,信風由大海吹來帶來大量水汽,北方諸省俱都被覆蓋在連綿秋雨之下,三五日不見陽光。七月二十日,黃河水位暴漲衝破河堤,下遊千裏之地淪為泛區,舉國震驚。

太祖建國以來百二十年,黃河僅在太祖朝發生過一次洪災,淹死百姓無數。太祖怒,下罪己詔,率王公貴族文武百官祭拜天地壇,斬工部及治理河道官員上下十一人與決堤口,以示懲戒。經過此事之後,以後的官員無不盡心竭力治理河道,不敢有一絲一毫之疏忽。但黃河之患古已有之並非朝夕之功。太祖朝之後的曆任皇帝均已治理黃河為首要任務,若是哪位皇帝在位期間黃河少災,均被視為堪比太祖之功的明君。

上一任孝宗文皇帝,十四歲登基,十七歲主政。在位期間不修建皇陵,不建宮殿,不僅把國庫中主要經費用來治理黃河,還把皇家內部的庫銀用來犒賞治河有功之臣。一國之君如此態度,底下官吏自然是不敢怠慢。所以在孝宗文皇帝一朝,黃河幾乎沒有過水患。然,文皇帝日夜操勞國事終於染病上身,從此臥床不起沒過許久便猝然長逝,年僅三十四歲。文帝的一生幾乎都放在治理黃河水患之上,駕崩後連個陵寢都沒有,後經本朝天子與百官商議後決定讓文帝葬於太祖陵旁,以示其功堪比太祖,為後世諸君之楷模。大葬之日,舉國痛哭,黃河下遊百姓感文帝之恩,自發披麻戴孝為送文帝送行,其人數眾多不下十萬之眾。時至今日,黃河沿岸依然隨處可見文帝廟,香火經年不絕!

珠玉在前,本朝天子亦是盡心竭力,在位六年間黃河未曾釀出禍患。哪知今年雨水竟然之多,沉睡了數十年的黃河水一朝泛濫便如此凶猛猙獰。天子得知,痛哭失聲,跪與太廟文帝像前三日不食不起。宰相楊仲和奉命親自參與賑災,楊仲和一聲令下調禁軍十五萬,及民夫十萬參與救災。各地百姓紛紛捐資,而其中最為積極之人當屬商賈之列,因感念文帝放寬科舉及治水之功,對於此次水災不遺餘力傾囊相助。

文帝放寬科舉,其意為,凡不以經商為主要謀生手段之人就可以參加科舉。這無疑就是告訴大家,你隻要換個身份就可以參加科舉考取功名了。於是乎許多大商賈紛紛買田置地,搖身一變成為地主,暗地裏卻依然是某個商會的大東家。

天子見民間救災如此積極,龍顏大悅,告罪與太祖廟之後,不顧朝中大臣反對毅然下詔廢除太祖訓令中凡從事經商活動者三世之內不準參加科舉的令條,準許經商者參加科舉並入朝為官。舉國商人大感帝恩,與賑災之事傾盡全力,就連趙大叔這等小商戶都捐獻半數家產。

蕭暮雨知道這些年商人的崛起讓這條太祖訓令已經形同虛設,廢除此令是早晚的事,缺少的僅僅是一個契機而已。而趙牧則不認為,當時詔令下來他激動地熱淚盈眶,跪在地上一邊磕頭一邊稱讚天子英明。蕭暮雨搖頭暗歎,天朝子民真是世間最善良之百姓,統治者的一個小小舉動便可以讓子民如此感激涕零。政令下來已經到了八月份,秋闈馬上就要開始,那些有先見之明的慶幸自己讓孩子讀了書,沒趕上趟的也不後悔,政令已改,以後有的是機會。

秋闈是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舉行,為時九天。九日之內生員就隻能呆在貢院之中不得外出,吃喝拉撒全在貢院。貢院之外有重兵把守,內有高官監考,十分嚴厲。進考場之前每個學子都被搜身,且是全部脫光那種,以防有人夾帶作弊。考試期間考官不得與考生接近,通話進去巡考也得有多名人員陪同,以防止考官與考生串通作弊。考試由禮部主持,刑部配合,考題則由翰林院來出。考題出完之後這些人便被秘密帶往他處,地點為五處隨機抽選其一,事後嚴密看管以防與外界生員透露消息。考題出完後再行印刷,印刷完畢之後參與人員也是被秘密隨機帶往一處,隔絕消息。印刷好的考卷在開考之日送達,也就是說隻有在考試當天考官才能看到考卷,待拆封之後才知道具體考題。如此嚴密的監控可謂是滴水不漏,若想上下串通可謂是難上加難。

蕭暮雨坐太師椅上悠閑地望著屋外的秋雨,手捧一盞清茶不時地喝上一口,似乎甚是愜意。事實上他心情還算不錯,因為以後再也不用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發愁。黃子玉不辭而別,卻留下一千兩銀票,這不是一個小數目。趙大叔攢了半輩子也就數百兩銀子,這還是因為他做著生意,普通人家這輩子能見到一百兩白銀那都是了不得的。雖然想不通為何黃子玉能有這麼大的手筆,出手就是千兩銀票,但他卻認為自己受之無愧。黃子玉拿走了他的兩樣東西卻,給他留下一筆足夠一個普通人省吃儉用花一輩子的財富,他也不覺得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