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傳統,張揚個性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劉瑞星
摘 要: 作者希望學生能放開喉嚨大聲朗讀,出現“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情景,使學生愛上讀課文,愛上語文,愛上母語,更愛上中國的語言文字。
關鍵詞: 朗讀教學 繼承傳統 張揚個性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每次上新課時我總是讓學生大聲讀課文,但情況總是“蚊子與蒼蠅齊飛”嗡嗡聲不絕於耳,不禁讓人懷念“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情景。可是相同的情況在英語課上卻是“書聲琅琅”,這是什麼原因呢?細細思量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考試不考。現代社會是一個現實的社會。英語考試有聽力的考察,而語文朗讀不能在高考中體現,隻有幾個字詞的讀音考察,稍稍加以注意就可以了,所以學生不重視。
二是同學笑話。朗讀必須加入情感,所以在讀的過程中就會有聲調變化,有的同學就不好意思讀,所以不願好好讀。
三是讀得再好,也不如說幾句英語顯得有才。現代社會使學生產生炫耀心理,認為說幾句英語比說幾句中文顯得有文化受人尊重,導致學生對朗讀和對學習中文產生厭煩情緒。
針對以上幾種情況,我認為是學生對於朗讀的重要性不夠重視,那麼朗讀到底有怎樣的作用呢?
一、朗讀是中國自古至今的傳承
孔子就對學生說: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孔子日常使用魯語,而誦詩書和參加祭祀時則用雅言。唐·韋應物《學仙》詩之二:“仙人變化為白鹿,二弟玩之兄誦讀。”清·孫枝蔚《無酒》詩之一:“稚兒勤誦讀,音節更琅琅。”以上都說明古人讀書都是在誦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中也多次提到應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教學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又是對母語的一種尊重。
二、朗讀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詩言誌”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誌”。《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誌。”《荀子·儒效》篇雲:“《詩》言是其誌也。”這些都說明古人對於詩的要求是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思想的表達述諸文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如讀“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中“蚩蚩”表現出氓的貌似忠厚的樣子,而女子的溫柔也在這裏有所體現,如“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總之,通過朗讀可以加快理解作者的情感,同時是對自己的情感的一次洗禮。
三、通過朗讀可以讀出人物特點
小說的寫作以塑造人物形象為重點,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則是通過人物所處的環境和情節體現的,這裏有尤其重要的是人物個性鮮明的語言,是體現人物個性的重要手段,如《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樊噲闖鴻門宴:“今沛公先破秦入鹹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秋毫”“毫毛”,秋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比喻微小的事物”,毫毛指“人或鳥獸身上的細毛”;雖隻有一字之別,但是一方麵體現了樊噲的粗魯、文化程度低於劉邦的特點,另一方麵表明樊噲已沒有時間字斟句酌,鮮明表現了鴻門宴上情勢緊急。在朗讀過程中沛公和樊噲的語調和聲音就不能相同,這是此二人的性格不同所造成的也是根據當時的情況所作出的選擇,這樣讀出來學生如身臨其境,能體現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