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周孝王的雄心(1 / 2)

公元前886年,王都槐裏(陝西興平)。

西周的第七位君主周懿王突然撒手人寰,去找他的列祖列宗彙報工作了。

老實說,走就走了唄,人生自古誰無死。大家該嚎喪的嚎喪,該包份子錢的包份子錢,做好流程後找個坑(已挖好)一埋,齊活。

但是這次不太一樣,出了問題,而且還不是小問題。

說白了死人再重要,也是死人。那幫子三姑六爺七大舅千裏迢迢地跑過來,自然不是為了給他留個好印象,重點是活著的人。

說的露骨點就是給繼承人留個好印象。

可問題是沒有繼承人!

這其實還是周懿王留下的爛賬。周懿王實在是走的太急,沒留下遺囑,官方說法叫“東宮虛置”,也就是沒有太子的意思。所以大家都傻眼了。

不過沒遺囑也沒關係,西周的老祖宗早就針對各種突發狀況擬定了方案,這就是“宗法製”。

那根據宗法製來,隻要周懿王沒絕嗣,一般就是他的兒子來繼承家產。

可惜不一般。

首先是繼承的家產不一般。別人家也就是房屋地皮、金銀銅鐵什麼的,而周懿王的遺產叫“天下”。鑒於這時候的周王室還是很有權威的(拳頭很大),所以說這份遺產不但包括在座所有人的財產,甚至還包括他們的性命。

另外,子嗣也有問題。周懿王的王後沒有兒子,所以沒有嫡子,於是周懿王想等一等再從其他妃子過繼一個給王後。之所以要等,是因為幾個長大的兒子都不靠譜,特別是長子燮,周懿王自己都很不待見他,說他狂傲任性。於是立嫡立長都不成,非要立的話也是幼主。

當然,這是場麵話。真相很可能是諸侯貴族認為周懿王的其他兒子不好控製,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畢竟諸侯也不希望遇到一個難伺候的領導。

可問題又來了,一個奶孩子怎麼去治理一個國家呢?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辦法,翻翻書還是有先例可循的。

想當年,周公遇到的情況和這個差不多。於是周公義無反顧地輔佐成王治理天下(基本周公說了算),等成王長大了再將朝政奉還。

其實這招後世也經常用,就是弄個顧命大臣,算是法定監護人。皇帝成年之前所有的事情你們說了算,皇帝成年後顧命大臣再“還政”給他。具體過程一般是老皇帝床前拉著大臣的手,一臉深情的說“親,要做周公啊!”而大臣跪地痛哭,用頭砸地(高難度動作)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雲雲。

不過,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麼個道理——做顧命大臣一般都沒好下場。

數據如下:

漢代的霍光,滅族。

南朝徐羨之,被殺。

後蜀李仁罕,被殺。

後漢史弘肇,被殺。

……

即使是周公這樣的“模範臣子”,但當年做顧命大臣的時候也遇到了麻煩。周公自己的三個親兄弟(三監)討伐他,還拉上了殷商遺族(武庚)一起幹,打出的口號也很牛逼,就是“周公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件事當時鬧得很大,現在則很不起眼,畢竟那時候周公才是主角,反對他的人或早或晚都領了盒飯。不過一地雞毛倒是真的。

雖說周公最後還是還政於成王,但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那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過程絕對沒那麼簡單。

像後世教材中周公的很多光環都是後人(儒家)刷上去的。以至於大家都以為周公同誌起的比雞早,幹的比牛多,吃的比豬差,睡得比狗玩,忠心耿耿還老被誤解,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才怪!

要知道周公可是一個政客,還是個打過天下(滅商)的政客,是政客生物鏈中的頂級存在。你要是把他看的很單純,隻能說明你自己很單純。

這個事情告訴我們:宣傳工作真的很重要!

不過鑒於那時候孔子還在奈何橋上排隊,周公也屍骨剛寒沒多久。所以雖然沒有曆史的經驗,大家的腦子也還是很清醒的。

這個坑……呃,呸!這個重任交給誰好呢?

周公室的人一個個大眼瞪小眼。年紀大的裝聾作啞,年紀小的孔融讓梨,不大不小的索性裝“死豬”。

老實說,政治有的時候就是相互扯皮。所謂水磨功夫,慢慢磨,總有磨出來的時候。

但這次磨不起來了。畢竟周懿王的遺體還在上麵放著呢,等你們磨出結果來估計早成化肥了。

這時候,一個人發話了“既然如此,咱也別糾結了,直接海選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