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正確對待男孩的攀比心理(1 / 1)

張小姐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職員,一次聽見8歲的寶貝兒子軒軒與其他小朋友講自家房子如何大、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多高的職位。李小姐一聽就緊張了,她想:“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學會和其他小朋友攀比房子大小,以後該怎麼辦呢?”

……

導致男孩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追求名牌效應

男孩追求名牌效應的心理,是受社會上高消費的影響。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穿著打扮,很多人都以新奇時髦、穿金戴銀、穿名牌服飾為美,很多電視廣告都在宣揚物質享受和所謂的“光鮮靚麗”。在這樣的環境下,男孩當然無師自通了。

2.性格過於敏感

當周圍的同學吃、穿、用等方麵都比他強,那麼即便孩子本身很優秀,他還是怕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並且缺乏自信心,想靠一些表麵的東西來彌補。

3.父母對男孩的嬌慣

父母有時候也在無形中助長了男孩攀比的風氣。一些父母覺得自己從小吃了很多苦,現在家庭條件好了,孩子又是獨生子女,應該給孩子穿好、用好、住好、吃好,讓孩子有幸福感。這種想法是無可厚非的,但長此以往,將會導致男孩形成不懂節約、奢侈浪費的不良習慣。

4.受父母攀比心理的影響

有些父母教育男孩時,可能會說:“看看人家多要強,看看你,趕上人家一半就不錯。”“人家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書是怎麼念的?你好好向人家學習學習。”“你看人家多懂事,該幹什麼都幹得好,你看你,就知道瘋玩兒,我是倒黴到家了,生了你這個不上進的東西。”……父母的一番好心,男孩是無法理解的。當父母拿別人的孩子橫比的時候,男孩就開始拿別人的父母與自己的父母作比較,說什麼“你看某某的爸爸媽媽給某某買什麼?家裏有電腦,有自己的書房。而我呢?我什麼也沒有,你叫我如何安心學習?”等等。所以,父母應該理性地分析男孩,理性地評價男孩。

男孩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然,男孩的攀比心理也隱含著競爭意識。因此,作為父母,要正確地對待對待男孩的攀比心理。

1.父母不要有求必應

有的父母對男孩的愛甚至喪失了理智,尤其在男孩之間的攀比熱潮中,他們幾乎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男孩要名牌運動服時,他們就省吃儉用以滿足男孩的願望,說是為了男孩;男孩要買名牌手機時,他們說同學都有,不能委屈了自己的孩子;男孩考取了好成績時,他們更會高興地給男孩物質獎勵……

父母有求必應會助長男孩奢侈的消費觀念和攀比心態,還可能將他引入深淵。作為獎勵,可以偶爾為男孩購買一兩件學習用品,這有助於增強他學習的積極性,不至於養成不良習慣。

2.對男孩的消費觀念進行引導

由於男孩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條件製約的,往往借助對比對象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實際上,要滿足男孩的各種要求是不可能的。父母要給男孩講道理,幫助他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還要以身作則,培養他艱苦樸素的品質。

3.幹擾男孩的攀比心理

用反攀比或改變攀比興奮點的方法,可以讓男孩明白不能樣樣與人攀比。例如,男孩看到別的孩子有電動火車時,他也想要,不妨根據他現有的心愛玩具,問他是不是每個朋友也都有,以此來暗示他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別人同樣的東西,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他所獲取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4.發掘榜樣作用

父母可以通過講曆史名人的競爭故事,有意識地把男孩現有的條件與榜樣作對比,找出他們之間的相同點(不要提不同點),相同點越多,男孩越會向他們看齊,促進攀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5.將攀比轉為動力

其實,男孩與別人攀比,說明他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如果能抓住這種心理,讓他在學習、才能、意誌力、良好行為等方麵進行攀比,正確引導他發奮努力,勇於趕超,將有助於他的心理發展。同時,也可以將攀比化為動力,讓男孩設法實現自己的需要,以培養他的獨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此外,父母還可以引導男孩了解認識更多東西,培養他對於文學、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麵的興趣,還可以有意識地讓他更多地接觸鋼琴、舞蹈、繪畫等方麵的知識,和他一同選擇其真正喜愛的項目,增強其在這方麵的造詣。男孩的關注點轉移了,就不會太局限於與其他夥伴攀比了。

你會教男孩嗎

男孩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上,當男孩提出每一個“我也要……”時都是經過思考的,這時父母就要注意正確引導。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