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醫學院校整體實力的初探
醫療衛生管理
作者:李鳳珠
摘要: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標準,教育與科研的創新的一所學校發展的永恒的主題,要建設成一所新型的整體實力較強的學校,就必須強化教育科研創新意識。
關鍵詞:教育創新醫學教育
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標準,要全麵提升醫學院校整體實力,就必須轉變觀念、創新思維模式,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不斷地結合國家各發展時期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及時代所賦予與之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結構、體係、內容、形式等,充分認清時代教育的內涵,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全方位掌握各種教育、科研、市場信息及政策形勢等時間信息,高效利用好國家及各級教育行政機構的各項政策,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學院發展模式,真正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結合實際來推進教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才能將一所學校建設成新型的整體實力較強的學院。
一、教育創新:創新人才培養體係
教育創新的內容包含思想和觀念創新、體製和機製創新、模式和內容創新、方法和手段創新、政策和管理創新。其中思想和觀念創新是前提,體製和機製創新是關鍵,模式和內容創新是核心,方法、手段、政策和管理創新是保障。
1.強化卓越教育意識,創新醫學教育模式
醫學是關係到人的生命的科學,其研究和服務對象是人,醫學教育具有專業化程度高、實踐性強、成本貴、培養周期長、社會期望高等特點,這些都使得醫學教育具有卓越教育的特征。在前一段時期,高等教學飛速發展,招生人數直線上升,使高等教育包括醫學教育一步跨進了“大眾化”教育的時代,雖然這一過程對高校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但不可置疑的出現了許多問題,尤其是教學質量出現一度的滑坡,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醫學教育也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要使醫學教育與現代社會發展及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中的醫療衛生需要想適應,就必須強化卓越教育意識,創新醫學教育模式。教育部、衛生部《關於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的“適應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總體要求,探索建立‘5+3’(五年醫學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高水平醫師;適應國家醫學創新和國際競爭對高水平醫學人才的要求,深化長學製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培養一批高層次、國際化的醫學拔尖創新人才;適應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深化麵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大批農村基層實用型全科醫生。”要求我們在新時期的高等醫學教育工作中,構建高等教育大眾化平台上的醫學卓越教育理念,培養和造就適應醫療市場需要的高素質創新性醫學高水平醫師及應用型人才。因此醫學院校應“走卓越式創新醫學生培養體係之路”的辦學理念,深刻領會教育部、衛生部《關於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的精神,積極探索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中醫學教育的新思路,構建與之相適應創新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形成高素質本科人才培養體係。
2.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要培養一大批高水平適應國家醫學創新和國際競爭對高水平醫學人才和適應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麵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醫學教育中傳授知識和能力培養並重,在積極推進和提高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教育同時,加強對學生實驗。
(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應根據學院實際開設相應提高學生各方麵能力的選修課,建設一批學生科技創新平台,開放公共實驗室及專業實驗室和臨床技能訓練中心,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進還適應增加學生的跨專業選修課包括人文科學的開設,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3.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倡導教學創新,優化人才培養資源
堅持以學生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整合課程體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優化人才培養的方案。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五年製醫學生教學,首先,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化醫學生醫德素養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二,改革教學內容與課程體係,推進醫學基礎與臨床課程的整合;第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推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倡導小班教學、小班討論;第四,完善評價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全過程評定體係;第五,加強醫教結合,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嚴格臨床實習過程管理,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複臨床,培養醫學生關愛病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加強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強化臨床實踐能力培養培訓,為培養大批高水平、高素質臨床醫師打下堅實的基礎。有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的學生(本專科生)院校要加強醫學生服務基層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教育,增強學生紮根基層、服務農村的自覺性、堅定性。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複、健康管理”六位一體的服務要求,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實施早臨床、多臨床教學計劃,提高醫學生對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診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