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蠱藥中,數恨蠱最為可怕。這種蠱,一般是在丈夫被別的女人搶去的情況下,妻子萬般無奈而對丈夫放的一種蠱。目的是迫使丈夫回心轉意。湘西老輩人講,中了恨蠱,尚不迷途知返,十有八九難逃一死。恨蠱實際上是一種慢性毒藥,在人體內潛伏期較長,一般都是半年後見效呈現中蠱症狀,長的則要兩三年才有所反映,時間長短,主要由放蠱人決斷。
沅陵烏宿鄉的一個村裏,早些年有個張瓦匠,在外做瓦時,與別的女人好上了,過年也不回家。他妻子李氏知道他在外麵沾花惹草,很難過。
有一年臘月三十,李氏背著娃兒到山外尋到了丈夫,正撞上他與那個女人在瓦棚裏戲鬧,她很傷心,勸丈夫別燒瓦了,隨她回村去。男人不肯。她無奈之下,心一狠,就悄悄地在男人的酒裏下了恨蠱。臨別時,她一再暗示男人說:“有病痛就早點回村來,三妹她爹是百病包醫的郎中。”不知張瓦匠是不懂妻子的暗示,還是死了心不願再回到自己那個窮村子。
到第三年頭上,終於在莫名其妙的病痛折磨下死了。
會放蠱的婦女,湘西習慣將她們稱為蠱婆。
而用蠱害人,且操縱蠱無比厲害的,被成為草鬼婆,意思是罪惡的蠱婆,因為對蠱毒的恐懼,草鬼婆往往遭到人們的歧視,大家對她們又怕又恨,因此都敬而遠之。因為這個緣故,草鬼婆的身份一般都很保秘,輕意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會放蠱。雖然草鬼婆很注意保秘自己的身份,但由於她們練習製蠱、放蠱,會引起某些生理上的變化,人們依據這些特征,有時還是可以將她們辯認出來。
苗家婦女捍衛家庭和愛情的特有武器並不是所有的湘西人都會放蠱。放蠱的技術,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婦女手中。放蠱不同於其它傳子不傳女的秘技,相反是隻傳女而不傳子。苗家女孩,長到十七、八歲時,她們的母親,為了教會女兒懂得一點防身的本領,不受別人欺負,就會秘傳女兒製蠱、放蠱的知識。學會了放蠱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極為鮮見,主要都是利用蠱毒來捍衛自己的家庭和愛情。
據說,有個姓石的小夥子,與一個叫小妹的苗家姑娘結婚,後來兩人因過不攏就離了婚。沒過多久,小夥子與一個叫翠翠的姑娘結了婚。小妹聽到這個消息後,心裏又悔又恨,決心把小夥子從翠翠手裏奪回來。於是想方設法,找到一個機會,用桐葉舀了一點涼水,暗中下了情蠱,給小夥子喝了。小夥子自打喝了這一葉涼水後,心裏就老是放不下小妹。雖然翠翠對他千般依,百般順,他總是無可奈何地時常偷偷去和小妹幽會。翠翠知道他是中了小妹的情蠱,曾背著他去哭求小妹收蠱,小妹不肯,翠翠無法,隻好離開小夥子,讓他又回到小妹的身邊。
孩,長到十七、八歲時,她們的母親,為了教會女兒懂得一點防身的本領,不受別人欺負,就會秘傳女兒製蠱、放蠱的知識。學會了放蠱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極為鮮見,主要都是利用蠱毒來捍衛自己的家庭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