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風雲87:四月的廬州沒有了清軍的圍困,與戰亂紛飛的長江上下相比,顯得格外寧靜,但短暫的時光未讓廬州這座江淮大城恢複到戰前水平。108尒說wWw。boOK108.Com鯁新
太平軍甲寅年正月占領廬州,但因開辟湖北、江西戰場。
先後調走曾天養、胡以晃等部主力,獨留周勝坤與福裕、李鴻章抗衡。
原本十萬人口的大城迅速衰敗不堪,百姓流亡大半。
周勝坤為與清軍周旋,嚴格管製廬州百姓,一改胡以晃寬民之製,嚴行天國律法,男女老幼悉數編入營館。
男女不得婚嫁,夫妻不得團聚,人倫盡悖,廬州百姓有苦不敢言。
北援軍素以擾民為惡,王炤源上任伊始,便打破這一陳規舊製,遣散營中百姓各還其家,廬州上下拍手稱慶。
安定之後,李嵐穀主持的政事府統計出廬州尚有兩萬三千餘百姓,兩年間人口戰爭損耗十有七八。
雖說兩軍對陣,城池首當其衝,農村卻也不可幸免。
廬州數戰,西鄉受害甚深,丁壯被裹,婦孺避禍山林,十室九空。
人口大量流失卻也使得原本對耕地的巨大壓力驟然減輕,除了少數村寨搶占土地外,更多的成為無主之地,這也為北援軍的均田政策提供了基礎,當然還有不少惡霸豪強被充公的土地。
太平天國以“有田同耕”為口號,吊起了廣大貧苦農民的胃口,卻從未得以實施,然而在王炤源這不再是夢想,而是真正的實惠。
不過北援軍在沂州實行的政策並不是全部得以執行,依據劉叔愈的建言,北援軍欲據皖中為長久根基,必然要吸納人才,團結地主階層,這就勢必容許地主所占土地超過在沂州所定最高限額五畝,幸而無主之地足以均分給無地之農。
在四月剩下的日子裏,北援軍一邊均田,一邊整軍。
至月底,各部整編結束,北援軍人數攀升至八萬,而且全是精壯,絕無裹挾。
戰力雖不及太平軍廣西老卒,卻遠在綠營團練之上。
在此期間,撚軍主力向淮河一線靠近,張敏行得其弟撚軍大趟主張樂行之命接收懷遠,黑旗旗主蘇天福接收五河。
北援軍五河守將任桂新奉命率部退至淮河南岸臨淮鎮,守懷遠劉肇鈞也渡河至蚌埠集。
以陸遐齡為首,形成鳳陽、臨淮、蚌埠犄角之勢。
淮河以北又有撚軍黃、黑二旗為藩籬,淮河一線至此無憂。
懷遠、五河兩處城小池淺,無險可守,分離孤懸淮河北岸,對北援軍來說如同雞肋。
不過對於連雉河集這樣的小鎮也能奉為首府的撚軍來說,驟得二城,誌得意滿。
且經北援軍經營月餘,城池大大改善,物資民戶皆移交給撚軍。
張樂行聲威大震,卻把和春、武隆額南下之路擋得死死,淮河成了清軍難以越過的檻。
解決完北麵清軍,王炤源心腹之患僅有壽州的李鴻章、鄭魁士。
鄭魁士,綠營敗將,不足為慮。
李鴻章卻是秀才帶兵,不是省油的燈。
且看現今清軍諸部中稱得上能征善戰的隻有湖南曾國藩所率“湘勇”,而李鴻章帶兵俱學曾國藩,別忘了在曆史中,湘軍、淮軍可是穿同一條褲子長大的。
壽州自古兵家要地,淮南鎖鑰,曆史上北部強敵南下,往往先取壽州,突破淮河防線,如隋楊廣滅陳,趙匡胤滅南唐。
北援軍欲在江淮立穩,勢必要趕走李鴻章,牢牢掌握壽州。
不過壽州除了李鴻章、鄭魁士兩部外,還有知州金光箸。
此人屬清軍難得善理政務,兼通軍事的人才,前者胡以晃破廬州,分兵北進,金光箸挫其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