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鋼琴改編曲的藝術創作特征
學術論壇
作者:聶娜
【內容摘要】我國知名作曲家儲望華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改編的鋼琴獨奏曲旋律委婉流暢,采用了中國的民族性和聲語言和複節奏等創作手法,充分運用了鋼琴的力度對比、多聲部性,很好地表現出其內在張力。文章主要從情感、織體、結構、和聲等方麵對作品的創作特征做了詳細闡述,從理論上通過對儲望華改編的鋼琴曲《茉莉花》創作特征進行分析和探索,試圖更全麵地解析這首鋼琴改編曲,以提高演奏者在演奏中對樂曲的把握能力,增加演奏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鋼琴曲《茉莉花》民族性 變奏曲式 結構 和聲織體
中國的民歌瀚如煙海,膾炙人口的優秀民歌也有幾百首之多,但在世界上,最為人們熟悉、在西方流行最廣泛、最有影響力的恐怕當屬《茉莉花》,其以清幽、秀麗、委婉的旋律打動了中國人,甚至是全世界觀眾的心。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被“茉莉花”打動了,他在歌劇《圖蘭朵》中用了這首中國民歌,使其得以在世界範圍內流傳。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茉莉花》選為中國優秀民間歌曲之一,向世界各國人民介紹,進行文化交流。而由儲望華改編的鋼琴獨奏曲《茉莉花》則再一次讓人感受到這首樂曲的魅力,在2003年6月的悉尼首演,改編鋼琴獨奏曲《茉莉花》因其特有的東方神韻,一枝獨秀,獲得了外國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一、樂曲情感
鋼琴獨奏曲《茉莉花》是儲望華於2003年5月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創作的。《茉莉花》產生於明末清初,是流行全國各地的民間歌曲,距今約有300年曆史,最早的時候叫《鮮花調》,有各種各樣的變種,其中以江蘇的《茉莉花》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由於受當地語言和文化特征的影響,其旋律委婉、生動流暢、感情細膩、結構嚴謹。
《茉莉花》屬於民歌體裁中的小調。小調的旋律風格總體而言流暢溫潤、柔和抒情,似山穀中涓涓流淌的小溪,雖不張揚卻充滿內在張力,而這種內在張力很適合用鋼琴來表現。鋼琴曲《茉莉花》全曲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的原歌詞為情感表達的起點和歸宿。如原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通過歌詞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情歌,是通過讚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美好的感情,而茉莉花是東方花卉的象征之一,所以,鋼琴曲《茉莉花》則是描繪了一個發生在滿園花開的東方庭院中的戀愛故事。這就是我們要分析和演奏《茉莉花》的內在感情線索,通過這條線索使全曲各部分緊密相聯,更有內在邏輯性。至於愛情,當然不隻有甜蜜,同時還有憂傷、激情、疑慮等情緒。因此,在彈奏時要注意情緒、力度變化、音色的對比等,要有情感起伏,注意細微的情感變化,從力度上表現出這種感情的變化,同時注意用音色的明暗改變來刻畫細微的變化。
既然用茉莉花來做比喻,就要表現出茉莉花的高雅、清幽,這就要求在演奏時注意對音樂形象的刻畫,不能一味地追求情感的表現,就像茉莉花的歌詞一樣,字麵上是在描寫茉莉花,讚美茉莉花的美,實際上卻是表達一種愛戀的心情。在演奏《茉莉花》時,既要注重樂曲的意境,又要有內在的情感作為貫穿全曲的紐帶,以免全曲“散架”。
二、樂曲結構
鋼琴曲《茉莉花》為變奏曲式,變奏曲式在民間音樂中是經常使用的一種曲式類型。但是,民間音樂中的變奏曲在很大程度上基於民間音樂即興式自由發展,表現出更大的可變性和靈活性,主題旋律在變奏中不斷地得到深化,情感也被逐漸加深,直至高潮的爆發,很有層次、感染力。鋼琴曲《茉莉花》也選用了變奏曲這一體裁,但改編者在布局上力求“‘即興性’和‘邏輯性’”。①
全曲共99小節,由引子(第1—8小節)、主題(第9—23小節)、插句(第24—32小節)、變奏Ⅰ(第33—47小節)、華彩段(第48—56小節)、變奏Ⅱ(第57—73小節)、準備再現(第74—83小節)、再現主題(第9—23小節)、尾聲(第84—99小節)構成。對應的情緒分別是“始由、初呈、延續、進展、轉折、高潮、回答、再現、回味”。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