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第1天嬰兒的生理狀況
一般情況,剛出生嬰兒體重在2.5~4公斤之間,身長約46~52厘米,頭圍34厘米左右,胸圍要比頭圍小1~2厘米。
體重
嬰兒出生體重若在2.5公斤以上,則為正常新生兒;體重不足2.5公斤,稱為“未成熟兒”,對“未成熟兒”必須采取特殊護理措施。
頭部
健康嬰兒的鮮明標誌是皮膚鮮嫩呈粉紅色,出現大聲啼哭。剛出生嬰兒有時啼哭,但常常處於酣睡狀態。頭部比例相對較大,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產瘤)。這是由於胎兒的頭部在產道受壓迫引起的。頭胎嬰兒或年齡大的產婦生的嬰兒,其橢圓形更為明顯,日後可以自然地長好。所以要特意去注意枕頭和囟門。囟門呈菱形,大小約2×2厘米,較軟,有跳動感,要防止被尖硬的東西碰撞。
臉部
臉部好像有些浮腫,這屬正常現象。特別是眼瞼發腫的較多,且有眼屎。嬰兒鼻梁蹋,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增高。
胸部
胸廓呈桶狀,呼吸淺快,有時不規則,每分鍾約40~50次,觀察呼吸應看腹部的起伏。
臍帶
臍帶在離肚臍1~2厘米處被結紮,如果拿掉紗布,會看見臍帶變黑且氣味難聞。
生殖器
男孩的陰囊稍腫,睾丸下降,浮腫會自然消退。女孩的小陰唇比大陰唇要大,好像有突出來,也會自然長好。
姿勢
嬰兒的姿勢和胎兒期大致相同。頭先出生的嬰兒,頭部前屈,下巴與前胸相挨,後背呈圓形,握著的拳頭向內,腰和膝都是彎曲著,腳也向著內裏彎曲,能看到腳掌。
兒斑
新生兒的骶骨部、臀部常常可見藍綠色的色素斑稱為“兒斑”,隨年齡增長,色素斑將逐漸消退。
大小便
嬰兒多在出生後24小時以內排出第一次大便和小便,糞便呈暗綠色或黑色粘稠塊(叫胎便)。也有的健康嬰兒是在48小時後才排尿的。有時尿布上會留有磚紅色沉澱物,這是尿酸鹽的結晶,不必擔心。
體溫
剛剛分娩的嬰兒顯得熱氣騰騰,出生後體溫逐漸下降,比在母體時降1℃~2℃,因此要十分注意保暖。生後8小時體溫應保持在36.8℃~37.2℃左右,呼吸每分鍾34~35次,脈膊120~130次。
內分泌
這時,即使很熱,嬰兒也不出汗,也不流口水,因為內分泌腺還不發達,眼睛看不見東西,耳朵能聽到聲音。
感覺
出生第一天的嬰兒24小時內沉睡少動,偶有啼哭,感覺不是非常靈敏,還不如在母腹那麼活躍。
出生第1周嬰兒的生理特點
出生第1周的嬰兒正是處於朦朦朧朧的時期,吃飽就睡,能睜開眼睛,但幾乎什麼也看不見,較大的聲響能引起驚跳。出現一係列的反應,正是嬰兒變成“人”的鮮明特點。
出現黃疸
多半嬰兒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及鞏膜(眼白)發黃的現象,但孩子吃奶和大小便均正常,精神也很好,這就是生理性黃疸,不用治療。一般情況下,黃疸第7天消退,第10天退盡;也有在兩三天內黃疸即可消退的嬰兒。如果黃疸出現過早(出生後24小時之內),或遲遲不退,或者黃疸退後又複現並加深,同時伴有精神不振、不願吃奶等現象,則屬病理性黃疸,需請醫生診治。
臍帶脫落
臍帶在4~7天脫落,脫落後可見肉牙組織,不用處理。如果流水可撒些鬆花粉。
乳房腫大
生後4~7天,無論男嬰、女嬰,都可能出現乳房腫大,甚至有乳汁分泌現象,一般2~3周會自然消退,千萬不可用手去擠,以免發炎。另外,有的女嬰會從陰道裏流出來似牛奶或夾雜血液的液體,這是受母體雌性激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也會自然痊愈。
體溫不穩
有些嬰兒出生後1周全身開始脫一層皮,不用管它。有少數新生兒在生後3~5天內會出現發燒,體溫在38℃左右,持續2~3個小時,一般認為是水分不足,可喂點溫開水。新生兒體溫不穩定,室溫過高,尤其是夏天,易使體溫高達38℃以上,這時應多喂些開水以防嬰兒脫水,室溫過低時應注意保暖。
體重減輕
新生兒生後3~4天,因吃喝少,可能會出現體重暫時下降的現象,隻要在10天內恢複就屬正常現象。
口腔加厚
新生兒兩頰有厚厚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這有利吸吮吃奶。上齶或牙齦邊可見小白點,俗稱“馬牙”,不會影響吃奶,2~3個月後自然消失,千萬不能用針去挑或用布去擦,以防感染。
及時喂奶
現在一般主張餓了即喂。有的嬰兒一天要吃7~8次,甚至更多;有的則隻吃5~6次。有的嬰兒吃得快,10分鍾就能吃飽;有的嬰兒則吃吃停停,吃幾口就想睡,弄醒後就再吃幾口,吃一次要20多分鍾。這些都是正常的。
排大小便
胎便應在3天內排盡,如果出生48小時後仍無胎便排出,則應找醫生檢查。排便的次數及大便的顏色因嬰兒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喂母乳的嬰兒,大便為金黃色糊膏狀,每天3~5次,也有僅1次或多達6~7次的。喂牛奶的嬰兒,大便較硬,呈淺黃色,有時其中還夾有白色的“奶瓣”。有的嬰兒大便呈綠色並混有白色疙瘩和夾雜粘液;還有的嬰兒排出的大便顏色發白,但隻要嬰兒能正常生長,就不必太介意大便的顏色和形狀。
小便的次數很多,有的嬰兒能間隔一定的時間按固定的次數排小便,有的則毫無規律。
滿月兒的生理現象
嬰兒從出生到滿月為止稱新生兒期,這是嬰兒脫離母體成為生命個體的重大轉折時期。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獨立”生存,嬰兒身體內部還要不斷地發生一係列的變化,其中以第一周的變化最大。
首先就是要自己進行呼吸,自己攝取營養,此時嬰兒的心髒構造和循環狀態與在母體內時不同,並繼續發生變化。這一階段的嬰兒,即使是在很安靜地睡覺,身體內部也在發生著一係列的變化。
嬰兒的標準
健康嬰兒的哭聲響亮、有力,手腳活動自如,吸奶力氣大,睡得好,皮膚紅潤,顯得圓乎乎。從外表看,沒有畸形,而且身長和體重的增長情況與標準相近。
嬰兒的體重
剛生下不久的嬰兒就會出現生理性體重減輕現象。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喝足奶、排了便、皮膚上有非汗性蒸發等原因造成的。通常在出生後第三四天時體重最低,到第7~10天時體重可恢複到出生時水平。這種體重減輕稱為生理性體重減輕,這以後,體重就隻增不減了。一直到滿月,嬰兒的體重增長非常快,平均每天增長30克左右。滿月時,如果體重比出生時增加1公斤以上,則表明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每天平均增長不足20克,則說明母乳不足或吃奶粉太少。
嬰兒的身長
身長不像體重那樣差別懸殊,平均是50厘米,這隻不過是一個平均值,具體到每一個嬰兒身上會有差異的。
在家裏量身長時,可利用床與床頭擋板。具體方法是:將孩子平放床上,使孩子頭頂著床頭擋板,將孩子雙膝抓住,使其兩腿伸直,然後在腳後跟頂上一本書(其它東西也可以),再量一下擋板和書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孩子的準確身長了。
滿月的男嬰平均身長為56.6厘米,女嬰平均身長為55.6厘米。
嬰兒的腦袋
嬰兒的頭都很大,剛出生時頭占整個身長的1/4,而成人的頭約為整個身長的1/6或1/7,因此,嬰兒的頭顯得特別大,看起來與整個身體很不成比例。
在剛生下的嬰兒中,有的頭上會有產瘤,那是由於分娩時通過狹窄的產道受壓形成的軟瘤。一般三四天後就會自行消失。有的嬰兒還會有頭顱血腫,這是由於頭骨與骨膜之間充血而產生的瘤,摸上去和產瘤相似,軟綿綿的。頭顱血腫不會馬上消失,一般要過一二個月後才會消失,可不必理會它。
剛出世時的孩子頭形不一定是圓的,有的橢圓形好像一個鵝蛋;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顯得高高低低。凡屬這類情況均不必擔心,也不需求醫,會自然好起來的。雖然有特殊枕頭可幫助矯正,但使用這種枕頭反而會妨礙呼吸,許多專家並不主張使用。偏頭主要為單側下陷,這是由於孩子在胎裏時所處位置所致。平常睡覺時,可哄著孩子往相反方麵側著睡,或讓孩子向有光的方向睡,過一段時間再反過來,就這樣輪換著方向睡,自然會好起來的。
嬰兒的囟門
頭上有前囟門和後囟門。前囟門是在前頭骨和左右頭蓋骨之間形成的菱形無骨空檔,後囟門是在腦袋後麵呈三角形的無骨檔。用手輕按,兩處感覺都是軟綿綿的。前囟門一般需1年至1年半方完全閉合,後囟門則閉合得較快,通常隻需二三個月。如果後囟門一直未能閉合,而且頭圍比平均值大3~5厘米以上,則可能是大頭症(腦積水)。相反,如果閉合太早,頭圍較小,則可能為小頭症,腦發育問題。遇到以上情況,應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