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睡眠情況
新生兒期是人一生中睡眠時間最多的時期,每天要睡16~17個小時,約占一天的70%。其睡眠周期約45分鍾。睡眠周期隨小兒成長會逐漸延長,成人為90~120分鍾。睡眠周期包括淺睡和深睡,在新生兒期淺睡占1/2,以後淺睡逐漸減少,到成年僅占總睡眠量的1/5~1/4.深睡時新生兒很少活動,平靜,眼球不轉動,呼吸規則。而淺睡時有吸吮動作,麵部有很多表情,有時似乎在做鬼臉,有時微笑,有時撅嘴,眼睛雖然閉著,但眼球在眼瞼下轉動。四肢有時舞蹈樣動作,有時伸伸懶腰或突然活動一下。父母要了解孩子在淺睡時有很多表現,不要把這些表現當作嬰兒不適,用過多的喂養或護理去打擾他們。新生兒出生後,睡眠節律未養成,夜間盡量少打擾,喂養間隔時間由2~3小時逐漸延長至4~5小時,使他們晚上多睡白天少睡,盡快和成人生活節律同步。同樣,父母精神好了,能更好地撫育自己的孩子成長。
正確包裹嬰兒的方法
為了新生兒的保溫,必須給嬰兒進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講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嬰兒,有時為防止孩子蹬脫被蓋而受涼,父母還常常將包被捆上2~3道繩帶,認為這樣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穩,其實卻沒想到包裹過緊會妨礙嬰兒四肢運動,孩子被捆綁後,手指不能碰觸周圍物體,不利於新生兒觸覺發展。所以過緊包裹嬰兒,不利新生兒生長發育。同時,由於捆得緊,不易透氣,出汗容易使皺褶處皮膚糜爛,給孩子造成許多痛苦和束縛。
在民間有一個習俗:在孩子出生後,習慣用布或小被子將嬰兒的腿包直,用帶子把整個嬰兒身體捆成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包裹,俗稱:“蠟燭包”,認為“蠟燭包”能預防小兒長大後變成“羅圈腿”。這種觀念是缺乏科學道理。“羅圈腿”就是醫學上稱的“O”型腿,一般見佝僂病及其後遺症。這種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需要注意的是“蠟燭包”會給嬰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新生兒離開母體後,四肢仍處於外展屈曲狀態,“蠟燭包”強行將小兒下肢拉直,不僅妨礙嬰兒的活動,包裹過緊也影響皮膚散熱,汗液及糞便的汙染易引起皮膚感染;嚴重時,造成髖關節脫位。因此,要提倡嬰兒盡早穿上小衣褲,讓四肢處於自然放鬆的體位,任其自由活動與發展,讓嬰兒輕輕鬆鬆地自由發育。
嬰兒需要包裹,應以保暖、舒適、寬鬆、不鬆包為原則。用嬰兒睡袋來替代包裹,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避免對嬰兒造成束縛,影響嬰兒生長發育。
嬰兒睡覺為何不要包裹
我國民間有一個傳統習慣,在孩子睡覺時,用布帶把孩子兩腿拉直捆好,認為隻有這樣才不會長成羅圈腿。再把兩臂貼在身體兩側固定好,認為這樣孩子才睡得香甜,可不受驚嚇,於是用帶子把孩子上下捆緊。其實,這種做法限製了孩子在睡覺時的自如動作,固定的姿勢使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實際上羅圈腿是佝僂病的症狀,不是捆綁可以預防的。因此,孩子在睡覺時,四肢應處於自然狀態。睡眠中四肢活動是自然生理狀態,不是受驚嚇的結果。孩子睡覺時,可根據氣溫情況,選擇厚薄合適的被子,用一條帶子在被外輕輕攏上即可。
怎樣注意嬰兒隨時保暖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機製還不健全,因而給孩子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觀察孩子是冷還是熱呢?一般可以摸孩子露著的部位,如麵額、手等,以不涼無汗為合適。若小兒四肢發涼,說明溫度不夠,要想辦法加熱水袋保暖(熱水袋的溫度應在50℃左右)。要將熱水袋放在小兒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引起燙傷。
嬰兒房間的布置方法
溫暖舒適寧靜
嬰兒從母腹之中來到人間,其生存環境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組織器官還十分嬌嫩,功能尚不健全,機體抵抗力很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影響生長發育,十分脆弱,甚至患病,還有一個的適應過程。因此,父母有必要為小寶寶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寶寶茁壯地成長。
嬰兒的房間要注意保持安靜。因為孩子一到世上就要自行呼吸,心髒等循環器官也要進行大改造。為了不妨礙這些變化和改造,也為了母體恢複分娩的疲勞,均需保持安靜。若是不安靜,等於增加了嬰兒的運動量,為此要多消耗氧氣。多補充這些多消耗的氧氣,寶寶就得加大呼吸量,然而,此時嬰兒的呼吸器官功能尚不健全、成熟。所以,盡量使寶寶能夠安靜地睡覺,不必過多抱他。當然,也用不著過於小心,比如在寶寶附近走路時踮著腳,說話時附耳低語,實在沒有這樣做的必要。因為環境搞得過於寂靜會使嬰兒變得神經質,稍有聲響便會嚇一大跳,日常家務,工作一如既往也無妨。對於那些令人煩躁的噪音,盡量設法避免,千萬別刺激嬰兒的聽力和神經。
光照通風不潮
新生兒大多數時間處於睡眠狀態,為此要為寶寶準備一個較為安靜的房間,進出的人少,光照好、通風好、不潮濕,周圍環境又安靜的房間最為理想。有條件的話,最好嬰兒和母親有專用的房間;條件不允許的話,可在房間內條件較好的位置為嬰兒設一個角,同時要求母親能關照得到。
不要將孩子的床鋪放在光線直射的窗口,或光線直接照射到眼睛的位置。房間的空氣要新鮮,要通風,但又不要讓風直接對著床位吹。掃地、擦桌要濕掃、濕擦,避免塵土飛揚,汙染空氣。
房間內禁止吸煙,這時孩子的呼吸道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損傷。
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對環境溫度的要求十分講究。如果室溫太低,為維持正常的體溫,就需耗用體內較多熱能,這就會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如果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嬰兒又會有發熱、脫水等現象。因此,室溫過高過低或忽冷忽熱對新生兒都是非常不利的。一定要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室溫夏天在23℃~25℃左右,冬天20℃上下較合適。要經常注意寶寶麵色和皮膚溫度,以了解保暖是否適當。如果寶寶皮膚發涼,體溫低於正常,表明保暖不夠,可加蓋棉被或用熱水袋保暖。熱水袋水溫不宜過高,在50℃~60℃之間較合適。熱水袋應放在棉墊下或棉被外,以防止燙傷寶寶,棉被也不可過厚過重,避免影響寶寶正常呼吸,如果寶寶皮膚潮紅,溫度較高,則有可能是保暖過度,要適當減少衣、被,使用電風扇或空調降溫時,注意不要讓冷風直吹寶寶身體,使用空調降溫,與外界溫差不應超過4℃~5℃。另外,冬天不要用電熱毯給寶寶取暖。長時間地使用電熱毯,有可能致使嬰兒脫水。
要控製好室內溫度,不要過幹或過潮,二者對新生兒都是不利的。因為嬰兒個體很小,運動量較小,靠活動產生熱量是不可能的,我們隻有為他調節溫度,以適應嬰兒生活和成長。
避免疾病傳染
嬰兒剛剛開始新的生命,抵抗力很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親朋好友不要常常不斷進屋探望,要盡可能減少喧嘩,縮短時間,諸如親吻、貼臉等親昵行為對新生兒不利。人員雜亂易使室內空氣汙濁,增加嬰兒患病的機會。特別應婉言謝絕正在患病的人接觸孩子。同時,寶寶不滿一個月,不要帶他到人多的地方去,盡量給嬰兒創造一個閑適的生活環境。
內外空氣流通
為了保持嬰兒房間安靜,並非要一直關門閉窗,要適當適時打開門窗,讓空氣自由流通。特別是新生嬰兒和坐月子的媽媽,以及奶液、尿布等都會發出一些氣味,這些氣味混雜在一起是非常難聞的,所以,要讓嬰兒接觸室外的新鮮空氣,使室內外空氣流通,散發難聞氣味。它還能鍛煉嬰兒的眼睛,而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對寶寶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呼吸道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