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新生兒感染的措施
新生兒抵抗力較弱,口腔、黏膜、皮膚以及臍帶都是細菌侵入的門戶,要注意預防感染,新生兒的住室、衣著、尿布都要保持清潔,加強新生兒的護理和合理喂養,盡量減少親友的探望和親抱。特別是患有感冒、肝炎、皮膚病、肺病的人,不要接觸新生兒。如果母親患了感冒,喂奶時要戴上口罩,以免傳染給新生兒。母親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新生兒就容易發生感染,對產婦來說,更要勤換內衣,勤剪指甲,經常保持雙手的清潔,大小便後要用肥皂把手洗幹淨。給新生兒沐浴、配奶及喂奶前都要把手洗幹淨。在每次喂奶前,要用煮沸過的紗布或小毛巾把奶頭揩幹淨,然後才給嬰兒喂奶。
新生兒的居室要經常打掃,減少灰塵等於減少室內的細菌數。室內通風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氣中的細菌密度。
預防新生兒患敗血症的方法
新生兒敗血症多在生後1~2周發病,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此病主要是由於細菌侵入血液循環後,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的,常並發肺炎、腦膜炎危及孩子生命。
造成新生兒敗血症的原因很多,原發感染灶也不易找到。患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如果家長粗心,往往被忽視。病情嚴重時,常是肺炎、臍炎、膿瘡疹等多方麵感染同時存在,症狀為發熱持續時間較長或體溫不升、麵色灰白、沒精神、愛睡、吃奶不好、皮膚黃疸加重或兩周後尚不消退,腹脹。
目前對新生兒敗血症的治療比較有效,如無合並症,治療效果比較滿意,不會留下後遺症。
預防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的方法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與敗血症密切相關,多由於同類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說是敗血症的一個合並症。由於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健全,在敗血症血行感染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後遺症多。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出現哭聲改變、尖叫,易激怒,易驚,隨即哭聲變弱,甚至不哭轉為嗜睡。嘔吐(為噴射性嘔吐)。頭後背發直。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狀。有經驗的大夫一觸摸囪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水檢查。
此病預後較差,病死率高達50%左右,可並發腦積水、硬腦下積液、肢體癱瘓、智力障礙等症。
預防新生兒患乳腺炎的方法
新生兒的乳房是飽滿的,偶爾有乳汁樣液體分泌物流出,這是正常生理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母親體內孕激素對新生兒產生刺激造成的,不用處理,以後會自然消失。
有的家長,對女嬰的乳頭進行擠壓,認為不擠出乳頭中的小硬物,會影響孩子成人後的哺乳。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這種擠壓往往造成新生兒乳腺炎的發生。新生兒乳腺炎的症狀表現為乳房紅腫,有熱感,孩子感覺疼痛,逐漸出現局部化膿。還可以出現發熱、厭食、吐奶等症狀。
新生兒發生乳腺炎,可用熱毛巾敷局部,孩子皮膚嬌嫩,小心造成燙傷;用中苗如意金黃散外敷也很有效,同時還要注射青黴素來控製感染。如已化膿,則影響乳頭與乳腺的發育。炎症較重的,還有可能引起全身感染,出現敗血症。
預防新生兒脫水熱的方法
如果孩子生後2~4天時,出現溫度升高,體溫達38℃~40℃,並伴有無原因煩躁。啼哭不止,體重降低,尿量減少的情況,但其他情況良好,無感染中毒症狀,就要注意新生兒脫水熱的問題。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產婦做月子中受涼,門窗關得很嚴,使環境氣溫過高,室溫高,給孩子穿蓋過多,在高溫的情況下,小兒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從而加重脫水。另外,母親產後3~4天內,乳汁分泌量較少,不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這些都可造成新生兒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使小兒發熱。
出現這種情況時主要是注意給新生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可喂些溫開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時一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體困難時,也可靜脈輸液補充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經過上述處埋,熱度會隨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預防上隻要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並給孩子以適當的保暖,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高溫的環境就可以了。
預防新生兒肺炎的方法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後。產前,如果胎兒在宮內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後1~2天內發病。產時,如果早期破水,產程延長,或在分娩過程中,嬰兒吸入汙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兒感染肺炎。孩子出生後,如果孩子接觸的人中有帶菌者,很容易受到傳染。另外,也可能由敗血症或臍炎、腸炎通過血液循環感染肺部。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症狀上不完全一樣,一般不咳嗽,肺部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症狀是口周邊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的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黴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汙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後,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預防新生兒低血糖的方法
低血糖在新生兒期較為常見。原因是新生兒出生後頭幾天內,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糖,而在胎兒期肝內儲藏糖源較少,特別是出生低體重兒、早產兒、雙胎兒,生後如不提早進食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顱內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兒硬腫症、嚴重感染敗血症等疾病的患兒,以及母親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綜合症所生的新生兒都易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嬰兒生後數小時至1周內出現。開始症狀表現為手足震顫、陣發性發紺、嗜睡,對外界反應差,吸吮差。哭聲小,繼而麵色蒼白、心動過速、驚厥、昏迷,若經靜脈注射葡萄糖後症狀迅速消失,即可考慮本病。
對低血糖的患兒,輕症可給予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給予靜脈點滴葡萄糖注射液。
嬰兒日光浴和盆浴的方法
嬰兒日光浴
日光浴是讓太陽光直接照射。
寶寶習慣了外麵的空氣後,就可以開始日光浴了。日光浴可使嬰兒的血液循環通暢,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使骨頭、牙齒和肌肉結實,同時還可以滿足嬰兒手腳都想自由活動的欲望,進一步增進睡眠和食欲。
從出生後1個月開始日光浴,但由於直射陽光的刺激相當強,因此不能突然裸體長時間地照曬,應循序漸進。在有直射陽光的室內,首先從腳開始,過4、5天習慣了以後,從膝蓋到下麵再照4、5天,然後再到大腿,又4、5天的間隔,再依次到腹部、胸部直至全身日光浴。
局部日光浴大約經過1個月就可接著進行每30分鍾左右的的全身照曬。夏天紫外線強烈,即使在室內散射的光線也很充足,因此沒有做日光浴的必要。曬太陽少的冬季,應特別注意日光浴。
做日光浴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讓直射陽光照曬在頭部或臉部,要戴上帽子或蓋著遮陽,特別要注意保護眼睛。
(2)在室內做日光浴時不能隻透過玻璃窗,必須打開窗戶在直射陽光下照曬。在陽光強的日子,注意不要讓陽光灼傷皮膚。在寒冷季節,如能找個向陽背風的地方的話,裸體也不要緊。
(3)日光浴後要用幹毛巾或紗布仔細擦幹汗跡,換件內衣,曬後,要喂些果汁或白開水等。
(4)如果寶寶明顯身體不舒服、有病時該停止日光浴。如果是感冒,不發燒,情緒好的話,照常進行也無妨。結核菌素反應陽性轉化等,則1年左右不能進行日光浴。
(5)患濕疹並且很嚴重的時候,注意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部。
(6)日光浴時注意不要讓寶寶涼著。
嬰兒盆浴
將浴缸清洗幹淨,水溫適度,雙手托住寶寶的胸腹部,放入浴缸中,讓寶寶在水裏撲騰,練習遊泳。
通過遊泳能使寶寶四肢和軀幹靈活,促進肌肉發育,提高免疫力,調節神經功能,利於有節奏的呼吸及代謝功能,增進肺功能和血液氧化作用,促進生長發育,消除消化不良,培養寶寶的靈活性和勇敢精神。
訓練嬰兒遊泳應根據實際條件而定,不要強求。如寶寶不太適應,應停幾天再試做一次。如果寶寶很高興,則可以隔一天遊一次泳。每天遊泳時間不宜過久,以5~10分鍾為宜,隨著寶寶年齡增長,可逐漸延長時間。
新生兒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獲得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皮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艸”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痕法。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引起發熱等全身性反應。在接種後2~8周,局部出現紅腫硬結,逐漸形成小膿瘡,以後自行消退。有的膿瘡穿破,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不超過0.5厘米,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稱卡疤。為了判斷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種後8~14周,應到所屬區結核病防治所再作結核菌素(OT)試驗,局部出現紅腫0.5~1.0厘米為正常,如果超過1.5厘米,需排除結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2~3月就可以產生有效免疫力,大約2~5年後,在小學一年級時,再進行OT試驗,如呈陰性,可再種卡介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