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嬰兒的喂養特點
5個月的孩子,由於活動量增加,熱量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以前認為隻吃母乳不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現認為純母乳喂養可以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如果必須人工喂養,5個月的孩子主食喂養仍以乳類為主,牛奶每次可吃到200毫升,除了加些糕幹粉、亨氏米粉、健兒粉類外,還可將蛋黃加到1個,在大便正常的情況下,粥和菜泥都可以增加一點,可以用水果泥來代替果汁,已經長牙的嬰兒,可以試吃一點餅幹,鍛煉咀嚼能力,促進牙齒和頜骨的發育。
本月在輔食上還可以增加一些魚類,如平魚、黃魚、巴魚等,此類魚肉多,刺少,便於加工成肉糜。魚肉含磷脂、蛋白質很高,並且細嫩易消化,適合嬰兒發育的營養需要,但是定要選購新鮮的魚。
在喂養時間上,仍可按上月的安排進行。隻是在輔食添加種類與量上略多一些。魚肝油每次仍喂2滴,每天3次,鈣片每次2片,每天2~3次。
給嬰兒喂奶的四忌
忌提前哺乳
嬰兒吃奶後約需3小時在胃裏消化才能轉入腸道。如果胃裏還存有消化的食物。再加上乳汁,兩者混合進入小腸,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必然會影響養料的吸收,同時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忌喂而不飽
一次喂不飽,就很難使孩子吃奶有規律,特別是托在乳兒室的孩子,一次不喂飽,到下次喂奶時,孩子早就因餓而哭得很累了,吃幾口就又要睡覺。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忌喂奶時間太長
倘使母奶不足,即使喂奶時間再長嬰兒也不會吃飽,而且,孩子也不能得到合理的營養。因為乳房每次先分泌出的乳汁裏含蛋白質多,含脂肪少,以後越吃脂肪含量就越高。嬰兒對較高的脂肪不能適應,會出現消化不良。
忌長期食母奶
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單純吃母乳而不添加其他輔助食物,則有可能熱能和營養素供應相對不足,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的現象。但是,天氣炎熱或嬰兒患病時,不宜添加食物,避免引起消化不良。嬰兒10個月至一歲半時就該斷奶,假使到年齡還不斷奶,孩子總想吃母奶,輔食就喂不進去。應該注意的是,切忌突然斷奶,這樣會因其他食品還吃不進去而影響健康。炎熱的夏季和孩子患病時,消化功能減弱,也不宜斷奶。
嬰兒患鵝口瘡乳母的飲食禁忌
鵝口瘡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普遍發生於1歲以內的哺乳嬰兒,尤其多見於先天不足、體質虛弱的新生兒。臨床表現為小兒口舌布滿膜狀白屑,形如鵝口,故稱為“鵝口瘡”。又因其白屑如雪,所以又稱“雪口”。
患鵝口瘡的小兒,開始微有發熱,經常啼哭,舌上口腔黏膜出現白屑雪片,逐漸蔓延,形如鵝口,白屑周圍有紅暈,互相融合而形成結實的厚片,狀如凝固的牛奶,不易消除,嚴重的可延至喉嚨,吮乳困難,呼吸不利乃至全身情況惡化。中醫認為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苗,由於胎熱內蘊於心脾,積熱循經絡上熏於口舌,或由於水不製火,虛火上炎,故口腔黏膜及舌上出現白屑雪片。由於熱毒上熏,邪火灼傷黏膜,故白屑周圍出現紅暈,瘡麵疼痛,白屑壅塞咽喉,引起吮乳困難、呼吸不利等症。
由上可知,引起鵝口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胎中伏熱,熱毒上熏心肺所致,後天失調,導致心脾之積熱循經上熏於口腔而致,因此患鵝口瘡的小兒,其乳母要注意忌食辛辣香燥動火食物,如煙酒、大蒜、胡椒、辣椒、油煎熏烤等食物,以防熱毒經母乳進入嬰兒體內,蘊於心脾二經,積熱上熏致病情加劇。另外,過量用抗生素也會引起鵝口瘡,故乳母在哺乳期不要過量用抗生素,必須使用大量抗生素時,嬰兒可代用人工喂養為好,以防嬰兒發生鵝口瘡。如見小兒發熱、癡呆、吵鬧等症狀,應忌食牛奶,少哺人乳,更應忌食海鮮、雞鴨、牛羊肉及其湯類。在乳母暫時不能哺乳期,更應注意忌上述食物。如不注意忌口,則易生濕熱,濕熱交阻,使病情加重,或經常複發,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凡患鵝口瘡的嬰兒的乳母一是注意自己的忌口,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二是注意小兒的飲食忌口,如暫時人工喂養,更應多給予米湯、葡萄糖、多種維生素、果汁、蔬菜湯等。切忌給以過多的奶糖、巧克力和粗糙的食物,以免加重濕熱和損傷黏膜,使病症加重或並發感染。
嬰兒夜啼乳母的飲食禁忌
小兒夜啼是指非因身體不舒而引起每夜啼哭,甚至通宵達旦,有的每夜定時啼哭,哭後仍然安靜入睡者,稱為“夜啼症”。
小兒夜啼與乳母的飲食忌口有很大的關係,如乳母經常進食油炸辛辣油膩之品,辛辣刺激,肥甘之味易生濕熱,內熱經乳汁進入小兒體內,可使邪熱乘心。中醫認為心熱為陽,陽為人身的正氣,因小兒正氣未充,至陽則陽衰,陽衰則無力與邪熱相搏,正氣不能戰勝邪熱,則邪熱乘心而致小兒夜間煩躁啼哭,睡喜仰臥,見火或光亮夜啼更嚴重,同時還可見到小兒煩躁悶熱、口中氣熱、手腹發熱、麵赤唇紅、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有的乳母喜食生冷寒性食物也可影響小兒陽氣,導致寒邪內侵。中醫認為諸髒屬陰,夜則陰盛,陰盛則陽衰,陽衰則陰寒凝滯,或陽為陰寒所鬱,不得伸展,白天表現為睡喜伏臥,四肢欠溫,麵色青白,口中氣冷等。夜間則表現為啼哭不休,一般在清晨3時後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