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特點
11個月的寶寶喜歡和爸爸媽媽依戀在一起玩遊戲、看書畫,聽大人給他講故事。喜歡玩藏東西的遊戲。喜歡認真仔細地擺弄玩具和觀賞實物,邊玩邊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有時發出的音節讓人莫名其妙。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的活動很多,除了學翻書、聽故事外,還喜歡玩搭積木、滾皮球,還會用棍子夠玩具。如果聽到喜歡的歌謠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來。
11個月的孩子,每日活動是很豐富的,在動作上從爬、站立到學行走的技能日益增加,他的好奇心也隨之增強,宛如一位偵探兵,喜歡把房裏每個角落都了解清楚,都要用手摸一摸。
為了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在安全的情況下,盡量滿足他的好奇心,要鼓勵他的探索精神,千萬不要隨意恐嚇孩子,以免傷害他正在萌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怎樣保持嬰幼兒的天性
嬰兒自出生之日起,聽到其他嬰兒啼哭便會感到難過,有人認為這是人類同情心表現的最早征兆。
同情心是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有人研究發現,嬰兒在還未完全明了人我之分時,便能同情別人的痛苦。幾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其他小孩跌倒,眼裏便會湧起淚水,然後爬到母親懷裏尋求慰藉,仿佛跌倒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同情心也會漸漸增長:約周歲時,孩子開始明白別人的痛苦是別人的,但仍會感到不知所措;兩歲的孩子會帶著自己的媽媽去安慰哭泣的小朋友;三歲的孩子已能區別他人與自己的痛苦,也較能安慰別人……
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礎,而良好的道德風範恰恰是一個高尚者必須具備的。促使人們互相幫助的動力就是對弱勢者的處境感同身受,這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情懷,影響每個人的道德準則。
缺乏同情心往往是犯罪的根源,那些犯下慘無人道罪行的人往往都缺乏同情心。引導和激發孩子的同情心是父母早期教育中的重點。教育孩子同情他人所得到的回報是無可估量的,同情他人的孩子一般都不會霸道,更能從事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比如幫助他人,分擔他人的痛苦等等。因而,這些孩子更能得到同伴和大人的喜愛,在學校和日後的工作中成功的機會更多,長大後更能發展與配偶、孩子、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
怎樣尊重嬰幼兒的個性
孩子也同大人一樣,性格各不相同,也許正是在這裏包含著人生的趣味。要是大家的身長、體重、性格等都一樣的話,那整個世界也就索然無味了。
各個孩子不盡相同,也可以從吃飯這一點上看得出來。有的孩子很能吃,有的孩子卻吃得很少。再就拿學講話來說吧,有的孩子講得早,有的孩子則到很晚很晚才會講話。
父母絕不能因為孩子小時候發育不理想而懊喪、灰心。孩子的未來是難以預料的,變化很大。從長遠來看,不管小時候發育如何欠佳,還是應該好生喂養才是。有的孩子小時候各方麵都很差,但長大成人,到了社會上以後,卻工作得很出色、很活躍,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才;而有的孩子在5、6歲時是個天才,但到20來歲時,也隻不過如此,碌碌無為,這樣的例子是不少見的。
每個孩子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從育兒的觀念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些特點。
在一般的育兒知識書中所講的喂養方法、身體和智力發育情況等都是取的平均值。因此,即使有的孩子發育情況較平均值低,但隻要沒有什麼特別的病,就不必太擔心。這一點,當爸爸媽媽的應當知道。
由於孩子們不盡相同,在帶孩子過程中,就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