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發育的特點
18~21個月的小兒活動範圍、活動花樣又較前豐富了許多,喜歡爬上爬下,喜歡模仿大人做事,如擦桌子掃地等,喜歡模仿著做廣播操等活動。如果家長耐心教他數數,念兒歌,寶寶會很有興趣的學,他會眼看大人的節奏說出每句兒歌的最後一個押韻的音。這個時期是教孩子說話的好機會,家長不要錯失良機。
寶寶的語言能力在天天進步,在與大人日常生活、遊戲、交流的同時,學會了不少詞句,從1歲左右隻會說一個詞,到20個月時,寶寶大約會20~30個詞語。這時他在自己玩玩具時,也開始自言自語地說話了。他在搭積木時會小聲嘰嘰咕咕,家長可參與到孩子快樂的遊戲中,跟他對話交談。這時切忌用兒語與他對話,因為可能會耽誤孩子學話的進程。家長要習慣用規範的發音與孩子對話,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鼓勵孩子大膽說話。
教育孩子應注意的問題是
1歲半的孩子已經懂事了,父母之間、祖輩之間、家長和托兒所阿姨之間都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保持一致。切不可父親這樣教,母親又那樣講,父母剛批評完了孩子,奶奶又讓他那樣去做。這樣,大人前後矛盾。要求不一,孩子就會不分是非、不知所措,很多良好的習慣就不能形成。
有的孩子非常任性,一不順心就大哭大鬧,打滾耍賴。對這樣的孩子既不能打罵,又不能屈從,最好的辦法是走開,不理他,在他情緒平穩的時候再教育他。有些孩子過分膽小,對這樣的孩子就不能經常批評、訓斥,而要鼓勵他,即使他做錯了什麼事,也不要過多嘮叨。
父母要注意言傳身教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當著孩子的麵什麼話都說,殊不知,孩子比您想象的要懂事得多,他已經按照自己的方法理解你講話的內容了。所以父母在孩子麵前說話一定要注意文明,不在孩子麵前議論大人之間的是非和糾葛,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麵與別人吵架;不要在孩子麵前撒謊;當著客人的麵不要議論孩子的缺點,也不要誇耀自己的孩子。別看你的孩子才1歲半,在他的麵前,大人說話應十分注意。
嬰幼兒不聽話的處理方法
抗拒性行為是寶寶成長中的正常表現。一歲多的寶寶已有了一個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初步認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知道自己的名字,對自己的玩具和衣服也有一種獨占的心理。寶寶的抗拒性行為就是這一心理發展的外在行為表現之一,此外還有寶寶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心,探索的熱情等。
寶寶不聽話時,簡單粗暴的禁止不但效果不好,而且還容易挫傷了寶寶的自尊心、自信心,抑製了獨立自我意識的發展。較好的辦法是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比如要想不讓他玩髒東西,你就要拿一樣幹淨的、寶寶更感興趣的東西來替代。此外,在對待寶寶的抗拒行為上家長可做一些非原則性的讓步,也就是說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可不必太在意,讓寶寶順著自己的意誌去做,給他多一些發展的機會。但在一些基本的行為習慣方麵還是要注意對寶寶的培養,比如我們前麵已提到的良好的睡眠習慣、衛生習慣等。總之,既給寶寶一些自由表現的機會,也不能縱容寶寶一味地抗拒。
嬰幼兒發脾氣的處理方法
寶寶1歲多時,偶爾發發脾氣是正常的。因為寶寶這時已有了自我意識,也有了個性要求,他們要求大人尊重他們,當他們不順心時,或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或身體哪兒不舒適時,都可能發發脾氣,以調節內心的壓抑和不滿。對寶寶的發脾氣父母首先應考慮發脾氣的原因,如果是因為疲倦了,則應安排他休息,如果是生病了則應安慰他給他治療,如果是寶寶以此作為一種手段來達到不合理要求,則不要理睬他,他哭鬧一陣之後就不會再吵鬧。不要一見寶寶發脾氣就立即遷就他,尤其是當別人麵時,有的父母可能為了安靜和禮貌等,輕易滿足寶寶的要求,這樣,久而久之,便讓寶寶意識到隻要一發脾氣,什麼要求都可得以滿足,以後稍不順心便大發脾氣。另外,有的家長性急,當寶寶發脾氣時可能他的脾氣也很大,怒言訓斥,甚至出手打屁股,其實這樣不僅沒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即使寶寶一時被鎮住,強忍住了不再哭鬧,但對寶寶的心理健康卻是極有害的。最好的辦法便是不理睬,聽之任之,讓他發泄發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