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3~6歲幼兒的生理發育(1 / 2)

一、生長發育孩子在兩歲之前,一般都長得胖胖的,到了3~4歲以後,漸漸變瘦。在兒科門診,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帶著3~4歲或者5~6歲的孩子,以“瘦”為主訴,要求醫生全麵檢查。檢查後,當醫生說孩子沒什麼病時,家長往往帶著疑惑的神情,繼續追問:“沒什麼病,為什麼這麼瘦呢?”孩子長不胖,原因多種多樣,除了與體質、營養、飲食、睡眠、疾病、運動量、遺傳等因素有關外,這個年齡的孩子普遍比小時候瘦。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身體發育速度比嬰幼兒期要緩慢得多。3~6歲的孩子,平均每年身高增長5~6厘米,而他們的體重每年隻增加1.5~2公斤。

此外,這個年齡的孩子腦功能發育越來越完善,活動量越來越大,除了吃飯、睡覺外,幾乎沒有多少閑著的時候,體內的熱量消耗相對增多,所以身體開始變瘦,皮下脂肪減少。

由此可見,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會象小時候那麼胖,一般是正常的,隻要生長發育正常,就不必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要知道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可以從孩子的身高、體重、胸圍、頭圍等幾個方麵來判斷。體重反映孩子的營養狀況,體重可以用公式“體重(公斤)=年齡×2+8”來計算,例如:3歲孩子的體重為14公斤,6歲為20公斤,孩子體重較這一標準多於或少於在10%以內可視為正常,若低於標準體重15%以上,一般應視為體重低,可能因營養不良或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若高於標準體重20%以上,可診斷為肥胖兒。可能因營養過剩或其他代謝性疾病聽致。身高和出牙數,可反映孩子骨骼生長發育情況。這個年齡孩子的身高可用公式“身高(厘米)=年齡×5+80”來計算。身高低於正常標準30%為異常,可能由於佝僂病、營養不良、軟骨發育不全、呆小病、垂體侏儒症、糖尿病等所致。正常的孩子在3歲以前20顆乳牙全部出齊,6歲時出1顆恒牙,即“六齡齒”,並開始換牙。胸圍可反映孩子胸部、胸背肌肉和肺髒的發育情況,這個年齡孩子的胸圍可用公式“胸圍(厘米)=頭圍+周歲數”來計算。孩子頭圍的大小一般與腦發育有關,3~6歲的男孩一般頭圍在49.1~50.8厘米,女孩為48.1~50厘米之間。頭圍過小,可能為先天小頭畸形;頭圍過大,有可能為腦積水。

二、動作發育3~4歲的孩子可以獨立地到處行走,能跑、能跳,能在攀蹬架上爬上爬下,從高處跳下時能保持身體平衡,會跳高、跳遠,會投飛鏢,能閉眼轉圈。在日常生活中,會自己洗臉、洗手、穿脫簡單的衣服、鞋襪。4~5歲的孩子能單腳跳躍,滑滑梯,玩翹翹扳,5~6歲的孩子跑跳自如,能連續走20~30分鍾的路程。跑的時候會躲閃、追逐,跑的協調,平衡能力較強,會拍球、踢球,可以邊跑邊拍,邊跑邊踢;開始喜歡集體遊戲,在玩的過程中,常常改變規則,創造新花樣;可以模仿大人的樣子,使用碗筷,做些簡單的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子,但幹什麼活都沒有耐性。在這一期間,家長應盡量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活動場所,經常帶他們到兒童遊樂園及較寬敬的活動場所玩耍跑跳,有意識地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