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生活習慣的培養良好的生活(1 / 3)

習慣可以保證兒童有旺盛的食欲和長時間深沉的睡眠,從而充分滿足肌體新陳代謝的需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兒童高級神經活動的發展,也有重大意義。

首先,要認真執行生活製度所規定的各項內容,使生活習慣與身體的生理需要相適合。如在規定的時間內,安排他吃飯、睡眠、大小便,以後到了規定的時間,他就會產生吃飯、睡眠和大小便的需要。

在安排吃飯、睡眠和大小便時,成人應以和藹的態度進行親切的談話,讓其保持良好的情緒和正確的態度。因為兒童對這些活動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當時的情緒為轉移的。在做某些活動前,應當引起他們的注意。如不該把正在遊戲的兒童拉過來洗手,而應先向他說:“該吃飯了,把玩具收好,去洗手吧!”經常反複這類話,以後就會成為兒童采取相應行動的信號。這樣做,不僅不妨礙而且有利於引起兒童的食欲或迅速入睡。另外,在吃飯和睡覺前,不要再給新的或有趣的玩具,也不要從正在遊戲著的兒童手中奪下玩具,或做其他引起強烈興奮的事,以免妨礙進食或入睡。

總之,對1~3歲小兒的教育應從兒童長遠的全麵發展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應是為了怕孩子哭,求得一時的安靜,或是家長們圖輕閑,就去遷就縱容,或任其成長。我們要時刻牢記,教育好是為了給他幸福一生,而不是為了使他快樂一時。1~3歲的孩子雖小,但這人生最初的教育對他今後個性形成的作用卻是難以估量的。

一、怕看醫生醫生恐怕是孩子最不願意見到的人之一了。許多孩子“談醫色變”,生了病不看醫生,不肯配合家長,嚴重的甚至一提到看醫生就哭鬧撒潑,家長為此一籌莫展。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看醫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次打針吃藥給孩子留下了恐怖的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其次,還可能是家長平時用“醫院”、“打針”來嚇唬孩子,讓孩子認為看醫生是一種懲罰;最後,可能孩子聽人講過吃藥打針的痛苦,所以“談醫色變”。這樣看來,孩子怕去醫院、怕看醫生,實質是怕打針、吃藥。

出現了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記住,切忌強拉硬扯、不理會孩子的哭鬧,強製性打針、吃藥,那樣不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產生逆反心理,從此也更加害怕看醫生,嚴重者還會引起心理障礙,對以後的生活會造成不良影響。那麼,該怎樣解決這個心理問題呢?(1)激將法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使他自覺配合醫生的治療。例如,可以這樣告訴孩子:“聽隔壁的王阿姨說,他們家的欣欣昨天去醫院看病,醫生叔叔說欣欣可勇敢了,打了針都不哭。我們家的寶寶也能像欣欣一樣勇敢,對不對?”也可以啟發孩子,使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醫生不喜歡哭鬧的孩子,要是寶寶哭呢,醫生就會打很疼的針,要是寶寶勇敢一點,不哭不鬧,醫生打得很快,就一點也不疼。”(2)榜樣法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勇敢的榜樣。如請看過醫生且表現勇敢的孩子給自己孩子進行現身說法,或給孩子講個令人敬佩的人物故事,使孩子的思想感情和注意力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對這些形象產生學習和模仿的願望,從而把看醫生的可怕在心理上降到從屬地位,然後及時地把這些形象和孩子自然聯係起來,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並有勇氣克服打針、吃藥的困難,從而配合醫生的治療。

(3)潛移默化法平時的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父母平時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使他們了解生病看醫生、打針吃藥是治療疾病的必要方法,誰都無法擺脫的,隻有看過醫生,病才能好,才能正常地和小朋友玩耍等等。家長還可以在孩子麵前表現出看醫生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不要孩子一生病就全家出動,表現出過分的緊張,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也會加劇孩子的恐懼心理。

(4)轉移法家長可利用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麵。看醫生之前,可以告訴孩子,看醫生以後可以去遊樂園玩等等,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遊樂園的事情上。有條件的話,在孩子打針或者吃藥的時候,可以放一些他感興趣的電視節目之類轉移其注意力。不過這是權宜之計,最根本的是成人應在平時進行一些行為習慣、意誌品質方麵的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怕看醫生的問題。有的家長平時不注意,把看醫生、打針這些作為嚇唬孩子的手段;使孩子在心理上對醫生產生了恐懼,這是不足取的。

二、貪玩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許多孩子都有貪玩的毛病,他們愛玩,靜不下來,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氣,但是不能集中精力做除了學習之外的其他事情,想讓他們安安靜靜地坐一會兒跟家長說說話是難上加難,更不用說學習了。有的家長稱貪玩的小孩為“野孩子”,為他們將來上幼兒園、上小學發愁,這種擔心不是沒有根據的。孩子貪玩很難管束,幼兒園還隻是培養一些基本的生活學習能力,但是如果上了小學,學習的時間大大增加,貪玩的孩子很難接受,可能連基本的學習都會成問題,要追求成績就更困難了。

孩子貪玩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工作比較忙,平時對孩子教育不夠,孩子隻由負責其生活的保姆帶大。隻懂得照顧生活起居的保姆對孩子的行為並沒有意識或者不願意限製,有人與孩子玩,隻要不闖禍就行了;或者孩子沒人管,整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無人加以約束和引導,使得孩子沉溺於玩耍。有的孩子由祖父祖母帶大,老人家溺愛孩子,對孩子的無法無天聽之任之,助長了孩子的“貪玩”,或者由於精力不濟,無法承擔陪孩子進行劇烈活動的任務,孩子覺得“憋悶”。還有的家庭比較嚴肅,對孩子愛玩的天性限製得太死,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造成貪玩的習慣。

對於愛玩的孩子,家長不能粗暴地控製他們的行為,那樣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家長應該認識到,玩不是壞事,如果能夠正確引導的話,孩子可以在玩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幹。因此,家長對孩子的玩不應該一律加以強硬地幹涉,而應該區別對待,正確引導,要根據孩子貪玩的原因對症下藥。

從家長方麵來說,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專門陪孩子玩,在和孩子玩的過程中培養感情,同時也對孩子的“玩”進行正確的引導。對於那些喜歡亂跑亂跳的孩子,設法讓他由喜歡自己亂跑亂跳過渡到以控製玩具來滿足自己的願望,比如帶有遙控器的玩具汽車等,同時注意通過玩遊戲來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從單純的貪玩轉入對知識的渴求之中,比如一些益智遊戲。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一些較為安靜的遊戲,如下棋等。這些活動可以逐漸改變孩子好動的性格,也能達到開發孩子智能,培養和鍛煉孩子的毅力的效果,此外還能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家長還可以在每星期抽出一天來讓孩子釋放一下精力,去公園、郊外等地方讓孩子盡情地玩耍,這樣也可以使孩子愛玩的天性得到釋放,同時更能集中精力做下一件事情。

有的男孩子貪玩,如果讓他每天跟一些男孩在一起,那麼“貪玩”會愈演愈烈,這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暫時遠離那些比較貪玩的孩子,如果不行的話,可以限定一個時間,比如每天在一起一個小時就讓他們分開,並促使孩子和別的小女孩一起玩,那樣男孩子很快可以被文靜的小女孩“同化”,變得安靜下來。另外一種情況是,孩子的貪玩是由“小兒多動症”導致的。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小兒多動症”,不要輕易下結論,一定要就醫請專業的醫生來鑒定,從而得到適當的藥物和精神方麵的治療。

三、人來瘋—般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或者是見到了陌生的人都會比較謹慎,而有的孩子就恰恰相反,這種孩子有人稱之為“人來瘋”。人來瘋的孩子平時表現正常,但是有客人來時則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表現得異常興奮而且不聽勸告,給父母帶來許多麻煩,使客人也很尷尬,弄得大家不歡而散。什麼叫“人來瘋”呢?簡單地說,就是孩子由於見到生人或者陌生的環境而產生的興奮、激動的異常行為。有的孩子顯得非常高興,在陌生的環境裏喜歡亂跑亂跳,遇到陌生人說話多、動作多,有的孩子還會惡作劇,例如扮鬼臉嚇唬人,未經允許在客人麵前跳舞唱歌,甚至拿玩具槍對著客人等等。

孩子的行為習慣較差,不懂得應該怎樣麵對客人,而且感覺到有客人在,父母不好意思訓斥自己,因此更加放肆。還有的孩子則是表現欲較強,喜歡在眾人麵前表現而又不會掌握分寸所造成的。出現人來瘋的原因是由於小兒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無法完全控製自己的行為,對新的刺激容易引起興奮。特別是有的家庭不常來客,一有客人來對孩子的刺激就更強烈。這和有的孩子怕生相反。有些孩子見到生麵孔會有新鮮感,也就加強了想要接近生人的欲望。一般家裏來了客人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客人喜歡小孩子,逗逗他,跟他說兩句話,給孩子吃糖或者別的,表揚一下孩子。這樣的客人會引起孩子的好感,孩子希望通過一些動作和表現吸引客人的注意力,所以就免不了賣弄一下,比如在爸爸媽媽和客人聊天的時候大聲唱歌,想吸引人的注意力。另一種是,客人不喜歡小孩或者是有正事要和父母談,沒時間理會孩子,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冷落”了孩子。這樣的客人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會通過一些誇張的言行舉止表現他對客人的不滿,比如把電視開得很大聲,幹擾父母和客人講話,拿自己的玩具槍來對著客人等,以此來反抗客人對自己的忽視。這兩種情況都會引發人來瘋。對於前一種情況,由於客氣,家長當著客人的麵不好批評孩子,客人對於孩子不禮貌的行為也不在乎,人來瘋也就愈演愈烈;對於後一種情況也是如此。

糾正人來瘋應從平時著手。平時的家庭生活不要過分緊張,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舒適、輕鬆的生活環境,要能讓孩子充分體會父母的和藹可親和家庭的溫暖,而不會因為客人一個和藹的表情就受寵若驚、忘乎所以。客人來後,可以向客人介紹一下孩子的一些情況:稍加誇獎與鼓勵,如“我家孩子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最會自己玩了”等。當孩子仍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時,成人可以繼續暗示道:“客人阿姨最喜歡聽話的孩子,快去自己玩吧!”與此同時,可以用較嚴厲的目光或稍用力地拍孩子的肩膀,暗示自己的不悅。

父母對孩子要注意行為的規範訓練,要告訴孩子客人來了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家長與客人談話時,可以分配一些任務如洗水果、給客人拿拖鞋等等給孩子,讓孩子有事可做。客人到家時,不要忘記向客人介紹孩子,讓孩子感到家長和客人沒有冷落他。如果孩子人來瘋發作,事後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告訴孩子那樣做會惹人討厭,客人以後都不喜歡來家裏了。平時常帶孩子外出,多讓孩子與別人交往接觸,孩子見得多了,即使來了客人也不會感到新鮮,人來瘋的勁頭也不會太足。

遇到寶寶人來瘋,家長不要當著客人的麵責罵孩子,或者使用暴力把孩子關進房間裏,那樣的效果隻會適得其反,孩子在房間裏哭鬧,搞得客人很尷尬,整個家庭的氣氛也不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理睬他,孩子感到這種行為無法引起別人的注意,自然而然就減少、停止了。也可以用轉移注意力這一方法,比如可以讓孩子看喜歡看的動畫片,或者陪孩子出去玩等等。寶寶人來瘋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家長願意陪他玩,那麼在某種程度上也達到了引人注目的目的。客人離開後,可以和孩子認真談談孩子剛才的表現,好的或知道做錯的,應及時給予獎勵,差的要批評或取消本來要帶他去公園的約定等,給他一個深刻的教訓。訓練久了,孩子往往就會中止人來瘋的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