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2 / 2)

龍駿先從總訣式練起,細心一閱,才知這總訣式足有三千餘字,內容東扯一句、西拐一句全不連貫,僅此一招竟有三百六十種變化,而其中每一招變化又推衍第二招、第三招的變化,與《道德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頗為接近,而總訣式的要旨又與《九陰真經》上半卷一些心法不謀而合,可見上乘武學也好,寶典也罷,盡管殊不同門,招不類聚,但最終的心旨卻殊途同歸,同出異名而已。

有《九陰真經》的心法輔助對於其他武林理解便得心應手,前後快慢閱了兩遍已將這三千字總訣一字不漏地印在腦海,什麼“歸趨無妄、無妄趨同人、同人趨人有,甲轉丙、丙轉庚、庚轉癸,子醜之交、辰巳之交、午未之交,風雷是一變、山林是一變、水火是一變……”看似甚有哲理,實則虛無縹緲摸不著邊際,但比《九陰真經》最後一章梵文卻又容易記許些。

一個時辰後開始修習破劍式,此招有三百零六種變化,由總訣式生變而來,其旨在於一個“破”字,要知道無論劍招如何精妙,隻要有招可尋,便有隙可乘,要破敵劍招,對方須得有劍招給你來破解才成,倘若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高手的境界,但不曾學武之人雖出手全無招式,又會給人輕易打倒,可見真正上乘劍術,則是能製人而決不能為人所製。

龍駿默記後逐一自悟口訣含義,似覺每一句都是奇巧奧妙的真理,又覺得是眾所皆知的廢話,既然無招勝有招,那麼還學招式幹麼?獨孤九劍雖然高明,卻也未必是白皮天書,口訣劍招那也是有的,由此可知,無招並非真的沒有招式,而是像《道德經》中所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當有招的功力達到一定的登峰造極的階段,便可以變化成無招境界,隨手一式便可以威力無窮,擊敗對手招數中的破綻,與《九陰真經》及“先天功”無所思不謀而合。

龍駿一日修習三招,利用過目不忘的天資將口訣默記後,按石壁上的人形圖號逐一拆解,當時微現生澀,愈練愈加行雲流水,瀟灑自如,石素清功底頗為不弱,而且蘭心慧質,但修習此套劍法卻深感複雜,一日下來,第一招總訣式隻學會幾十種變化,與龍駿相比,雖遜得太遠,但較尋常練武之人已強上百倍。

石素清覺得劍法複雜難明不做強求,趁龍駿專心練武之時,她則尋找出洞之口,山洞乃是獨孤求敗當年悟劍修行之處,密道造有石階和通氣孔,直通玉女峰的後山背脊,她行了半個時辰,光線漸明,終於在一個秘洞口鑽了出來,放眼但見,峻嶺疊翠,林木蔥蘢,峰險石奇,雲霧繚繞,想起日前身臨險境,當真恍如隔世。

石素清欣賞了一番風景,想到洞中男子,不禁臉上一紅,心中甚是甜美,當下摘些野果野菜,又擒來一隻山兔,帶入洞中接著折回又拾些木枝做柴,龍駿全心武學渾然不覺。

三日後,龍駿已將九招獨孤九劍三千六百七十二種變化盡數拆窮,但覺劍法中一劍一式卻又推衍變化,前後招式逐一融合竟成算術對陣分列式,變化無窮盡,龍駿樂在其中,最後覺得隨手一劍都是妙至毫顛的佳作,猶如天馬流星一般。

龍駿鑽研完最後一招‘破氣式’後,瞧見末尾竟多刻出一排小字:“凡修習此劍法者且勿硬記招式,拘泥不化,一切須當順其自然,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要旨盡在一個悟字,其意自通,臨敵之際,須將全部變化盡數忘記,神而明之存乎一心。”

龍駿反複沉思三遍,登時釋然,一拍大腿,喜道:“這套劍法思來複去,隻有最後這幾句還尚算對我脾胃。”隻因招數是死的,發招之人都是活的,死招數破得再妙,劍法仍非最上乘武學,便如同林朝英苦創《玉女心經》破盡全真劍法,但遇到王重陽宗師級高手的活招數,免不了縛手縛腳,有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