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麼才能防住PM2.5?(1 / 2)

大冬天、馬路邊、霧霾天、上下班,濃度最高 少開車、避油煙、洗鼻子、放綠植,減少傷害

頭版

作者:張芳 尹若雪

“空氣質量、霧霾、PM2.5”,這樣幾個詞,已將人們的神經牽動了一月有餘。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6913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超九成人感覺空氣汙染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此時,霧霾暫退,可城市中汙染物嚴重超標等問題,仍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該如何應對PM2.5?

PM2.5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兩年前,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霾”字怎麼讀,PM2.5還隻是極少部分人口中的專業名詞;如今的情形卻是,幾乎每一個人都在關注天氣變化,關注著PM2.5的數值。過去,人們隻有在感冒等特殊情況時才會想到戴口罩;現在,為了避免PM2.5損害,街上戴著N95醫用口罩的人數量大增。與口罩一樣熱銷的,還有各種空氣淨化器,某些品牌甚至供不應求。

事實上,PM2.5走進中國人的視線是在2010年。

2010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張全球空氣質量地圖。象征PM2.5濃度最高的紅色出現在了北非、東亞和中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小於10是安全值,但中國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PM2.5的數值全部高於50,接近80,甚至遠遠超過了撒哈拉沙漠。

這張地圖公布後不久,2010年11月21日,美國駐華使館的空氣檢測儀器顯示,PM2.5的讀數超過了設備的最高限值500。使館將這一天北京的空氣質量形容為“糟糕透頂”。此後,每天查詢PM2.5數值開始成為一部分人的習慣。2011年12月4日,美國駐華使館的監測數據再次爆表,社會上關於PM2.5影響的討論,已不容忽視。2012年2月,最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正式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並規定,24小時內PM2.5平均濃度值應低於35,年均值低於15,而這個數值,還隻是世界衛生組織所製定的第一過渡時期標準。

真正將“PM2.5”推到關注焦點的,是今年年初蔓延全國的那場大霧。濃霧中,行人看不見公路,摩天大廈猶如海市蜃樓。1月12日,北京某些位置的PM2.5數值甚至破紀錄達到每立方米900微克。至13日,中央氣象台持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京津冀地區更是發布了大霧橙色預警。

北京市民張小姐說,她從沒想到,大霧也會成為一種可怕的天氣。“我曾經感受過1999年底到2000年初北京沙塵暴的可怕。現在,沙塵暴走了,PM2.5又來了。有霧的天氣,我就盼著刮場大風,可以趕緊吹走這些汙染物。”

危害呼吸係統

PM2.5是指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形象地說,這種顆粒物的直徑隻有一根頭發的1/28,也稱“可入肺顆粒物”。這種體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東西”,造成的危害卻是嚴重的。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潘小川教授介紹,因為PM2.5很微小,所以能深入機體肺泡並沉積,對呼吸係統造成損傷;進入血液循環,會造成全身性的危害。衛生部北京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柯會星表示,PM2.5對呼吸係統和心血管係統造成的傷害主要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難、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導致慢性支氣管炎、非致命性的心髒病和心肺病患者的過早死亡。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環境檢測中心聯合做過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灰霾天氣,PM2.5日均濃度每增加34微克/立方米,呼吸科、小兒呼吸科日均門診人數分別增加3.2%和1.9%。而且灰霾天氣對門診影響的滯後累積效應更大,當灰霾汙染暴發第6天時,門診人數達到最高值。

潘小川教授指出,對人體危害最大的不是顆粒物本身,而是細小顆粒物上吸附的化學物質。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應,吸附了重金屬就會造成重金屬危害。

2012年,民間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了國內首份針對我國不同城市PM2.5造成健康損傷的研究報告,研究選取了北京、上海、廣州和西安4個城市。結果顯示,2010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因PM2.5汙染造成早亡的人數分別為2349人、2980人、1715人、726人,共計7770人,分別占當年死亡總人數的1.9%、1.6%、2.2%、1.5%。這些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可能還“低估了空氣汙染對死亡的影響”,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國星博士表示,此研究中“沒有考慮長期效應”,否則這一數字可能還會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版《空氣質量準則》中也指出:當PM2.5年均濃度達到35微克/立方米時,人的死亡風險將比10微克/立方米的情形增加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