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上海官員離職需要“三隻眼”
一見
作者:周麗雲
7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陳凱主動辭職。近半年來,包括陳凱在內,上海已至少有3名廳局級官員辭職。3月19日,原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副區長衛明離職;7月9日,原浦東新區副區長丁磊離職。(7月28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官員離職之所以逐漸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原因是在高壓反腐和從嚴治黨的語境下,公眾在審視作為政府官員是否經受得住相關的壓力測試。因此大家既關注官員離職原因,也關注他們離職後的去向。對於上海出現的多位官員離職現象,卻不能胡亂猜測,而是要用“三隻眼”來審視。
從個人角度而言,官員離職是一種人生的自我選擇。在這個充滿發展機遇和實現夢想的時代,每一個人包括官員,都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和機會。從上海幾名官員離職的情況看,雖然他們的級別也不算低,但與他們曾經入職官場時的情況相比,無論是從收入,還是從心理自由度而言,都有較大的差距。
畢竟當初他們也曾經在企業擔任過要職,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磨合之後,感覺還是經商辦企業屬於自己的人生選擇,因此對於這些官員的離職沒有必要帶著有色眼鏡進行所謂的“深度”解讀。他們的離職如同他們的入職一樣,隻是一次個人的平常選擇。
從官職角度而言,官員離職是對晉升天花板的反思。無論是為官也好,經商也罷,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總是期望獲得社會的認可。如果說作為一個官員,或者說作為一個公職人員,長時間停留在某一個職位,而得不到提升,或者根本看不到提升的希望,這就會消弭人的鬥誌。
“能不能提拔,是對你這個人價值的肯定。如果技不如人、提拔不了,我也認了,但被提拔的那個人沒本事。”官員的離職道出了其中的玄機。雖然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官員選拔晉升的通道問題確實需要反思。對於公務員隊伍來說,關鍵要打通能上能下的雙向渠道,讓更多想幹事、能幹事的人能夠得到提拔重用,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才能激發大家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從改革角度而言,官員離職應該是人事改革的開端。上海幾位官員的離職隻是一個小點,放在中國人事改革的大局來看,可以說是微不足道。每年成千上萬的人爭相進入公務員序列,而從公務員的出口來看,卻隻見雷聲不見下雨,如此龐大的公務員隊伍如何進行流動革新?這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在嚴厲懲治為官不為的情況下,有人認為新一輪的公務員離職潮將出現,但實際上除了少數地方的少數官員離職外,並未出現所謂的公務員離職潮。
這說明相關的人事製度改革不是改得多,而是還應該加大改革力度。從官員離職到公務員退出機製,應該說這是一段較長的距離,隨著公務員社保製度的改革到位,應該說渠道將更加暢通。
敢於作出辭職選擇的,要麼是機關內部的“異類”,與機關文化、非製度規則格格不入,要麼則是能力和績效水平最高,已經獲得重用,但仍難以滿足個人價值目標的佼佼者。這兩類對象離開機關,都有助於個人發展、個人價值目標的實現和滿足,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