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為何以國民黨的名義
鉤沉
作者:楊建民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但是,這場由共產黨領導的,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反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起義,最初扯起來的大旗上,卻是國民黨的標誌。
打著國民黨的大旗
1927年8月1日淩晨,南昌起義爆發。由於我方兵力相對集中,起義幾個小時便宣告成功。當天南昌的《民國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闡釋這次起義意義的《中央委員宣言》。這裏的“中央委員”,是指部分國民黨中央委員。其中也有譚平山、毛澤東、惲代英、鄧穎超等共產黨員的名字,可此時,他們隻是以跨黨的國民黨員的身份列入。
宣言稱:“同人等受全國同誌之重托,經第
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6年1月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任為中央委員以來,根據本黨主義政策與總理遺教,為國民革命前途奮鬥……”文中“總理”當然是孫中山;“本黨”“國民革命”,自然是國民黨的特別用辭。
也就在8月1日當天,南昌召開了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會議推定了25人為委員。其中包括宋慶齡、鄧演達、張發奎、於右任、何香凝、賀龍、郭沫若、惲代英、葉挺、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等;還推定宋慶齡、鄧演達、譚平山、張發奎、賀龍、郭沫若、惲代英七人為主席團成員。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列入的大多數是國民黨左派的重要人物,共產黨人雖在其中,但顯然是以國民黨員的身份。
8月2日,上述人員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團發布命令,任命了農工、宣傳、黨務等委員會成員;還任命了總政治部、政治保衛處及軍隊首長等職務。起義的軍隊自然也均為國民黨軍隊的序列。如任命賀龍兼代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任命葉挺兼代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任命韋杵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朱德為副軍長等。
8月2日下午,革命委員會在南昌貢院側舉行委員就職典禮。會場懸掛著國民黨黨旗和孫中山遺像。據8月3日江西《工商報》報道,當時的就職口號,有“繼承總理遺誌”“奉行總理遺訓”“繼續國民黨正統”“國民革命成功萬歲”“中國國民黨萬歲”“世界革命成功萬歲”等等。
實為中共領導
“八一”南昌起義的整個過程,完全是由中共中央同意並部署,委派周恩來為書記,成立有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共產黨員參加的前敵委員會負責領導和策動的。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扯起一麵國民黨的旗幟呢?
就在起義的前十數天,中共中央對時局發表了一個宣言。宣言充分肯定了國民黨的重要影響,肯定了國民黨信奉的孫中山主義及政策,但同時卻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撤回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其原因在宣言裏也有明確體現:一方麵,國民黨反動麵目已經暴露,必須與其保持距離甚至對立;另一方麵,認識到國民黨的力量還相當強大,並且內部並非統一,這是可以利用的。所以,幾天後商討南昌起義事宜時,提出國民黨的名義問題,很快就獲得通過。
對於這一點,李立三在當年十月 “八一革命之經過與教訓”的報告中,陳述得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