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伯父講舊時的私塾(1 / 2)

聽伯父講舊時的私塾

親曆

我開始讀書時已經是民國成立二十好幾年了,但我們村裏仍沒有進“洋學堂”的,一般都進私塾讀書。私塾有大戶人家獨立辦的,有合族辦的,也有幾家合起來辦的。

我讀的私塾屬於第三種情況。當時村上和我年齡相差不大的孩子有上十個,村裏幾戶條件稍好的家長們就商量,得讓他們讀點書,於是就決定合辦一個私塾,並決定由我們家免費提供兩間房子,大的一間做學生讀書之用,小點的一間給聘請的教書先生住。至於課桌椅、文具、書籍等,則由有子弟讀書的各家各戶自己準備後帶來。

來私塾讀書的學生,都是本村家庭條件稍好的能交得起學錢人家的子弟,但限於男孩子。女孩子在我們那時的村裏仍是不準讀書的,說是“女孩子是要把出去的(方言,即要嫁出去),讀了也沒用,讀得再好也是給別個屋裏了”。當時和我一起就讀的學生,有十多個,但也不固定,要看收成情況。收成好,交得起學錢,來就讀的就多些。

私塾開學第一天,家長們送學生來報到,學生要一一拜師行禮,先拜“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位,再拜教我們的私塾先生。拜完後,就算履行了入學手續,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正式注冊了。

學生每天進了私塾後,就不準出門,直到放學回家吃飯,隻有需要大小便時才可以出去。學生的感覺就像坐牢房,所以多不願意讀書,說是“比背犁(方言,意為牛拉犁)還累”。有的學生因坐不住,廁所上得勤,實際上是借此到外麵玩。

私塾上課就是由一位老先生領著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搖頭晃腦地讀書、背書,也叫孩子們寫字。要背的書,私塾先生根據學生的程度安排。

啟蒙學生所學內容為《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捷徑雜字》(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常用字)等蒙學讀物。《三字經》三個字一句,《百家姓》《千字文》則是四個字一句,後兩書裏的字是不重複的。

據說有一個叫周興嗣的人得罪了梁武帝,皇帝為了懲罰他,命他一夜之內寫一篇整一千字的文章,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還不許有重複的字,寫不出來就殺無赦。周挖空心思,居然一晚上就寫出了《千字文》。皇帝一看,覺得還不錯,便饒了他。隻是可憐了那周興嗣,一夜之間,整個頭發都白了。以上均屬“童子之學”,塾師首先要教學生背熟以上這些書。

啟蒙後,便進入《五言鑒》《幼學瓊林》等較高深知識內容的學習。完成啟蒙及相當於初小的學習後,就可以進入更高一級內容的學習,主要是讀“四書”,即被南宋朱熹弄在一起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謂“大人之學”。“童子之學”幾本書都是句式一定,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好學好記。而“四書”句子長短不一,很難懂,首先斷句就難,那時沒有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