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國藩為何不會造反(1 / 2)

曾國藩為何不會造反

往事

作者:唐浩明 歐陽斌

絕大多數湘軍和太平軍將士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歐陽:湘軍打敗太平軍後,人們熱議的有兩個問題:第一,湘軍把在南京擄搶的金銀財寶運回湖南,這是說得比較多的話題;第二,曾國藩自剪羽翼,湘軍卸甲歸田,還有一部分人,比如李臣章等人落草為寇。小說《曾國藩》對這一史事的表達,是基於什麼樣的想法?

唐:剛才您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是個很有趣的話題。有人問這段故事是否有史料支撐,我可以很明確地回答,有史料支撐。湘軍打下南京後,長江中下遊一帶出現了很多遊民,即無家可歸的行走江湖的人。他們後來就結成了各種各樣的團夥,這就是晚清時期遍布於長江中下遊的各種社會組織。他們有很大部分後來進入了革命的洪流,成為一股動搖清王朝統治的重要社會力量。

這些人除了一部分由當地人組成外,起決定性的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太平軍或撚軍,這是當時反抗朝廷的勢力。南京打下之後,曾國藩審訊李秀成(太平天國後期著名將領)時,李秀成曾說過,長江兩岸,還有我20萬兄弟。在當年,盡管太平軍被撲滅了,但是還有很多太平軍的將士流落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隱姓埋名生活下來。還有一部分,就是被裁撤的湘軍。湘軍並不是全部返回湖南,況且,其中有一些湘軍成員本身就不是湖南人,有湖北人、有安徽人。比如說湘軍中程學啟部,就多為安徽人,曾國藩後來幹脆把這支部隊並入淮軍,讓李鴻章指揮。這就說明,到後期,湘軍並不完全是由湖南人組成,當地也有許多人參與。裁軍後,這部分湘軍,以及還有一些不願意再回家務農或無家可歸的湖南人流落在長江中下遊一帶。為了生存,這兩部分人由對手轉而成了盟友。

說句實在話,當時湘軍和太平軍中除了少數上層人士,如湘軍的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太平軍的洪秀全、李秀成、石達開等人,有政治信仰之外,雙方的中下層尤其是下層主要是為了活命,為了讓日子過得好一點,並沒有什麼政治信仰,也談不上政治上的對立。戰爭結束後,他們離開了特定的環境,麵對新的形勢,如何更好地生存才是他們的第一需求,他們逐漸明白隻有聯合起來才有力量。

所以我們也就能理解,在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兩方,戰後卻能“一笑泯恩仇”。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很多類似的情況,當時朝廷文書中所謂的“伏莽”就是指隱藏在民間的反抗朝廷的勢力。後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隊伍中就有許多會黨參與,比如湖南的馬福益,他與黃興拜過把子,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湘軍和太平軍。

我想通過這樣的章節,用文學的形式來寫出戰爭的實質。其實當時參戰雙方的大多數人恐怕都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而已。

湘軍的戰利品是湖南近代發展的第一桶金

歐陽:您認為,湘軍打下南京後是否真的帶了東西回湖南?

唐:太平天國的財政製度規定,所有的戰利品必須上繳,由天庫來統一掌管,統一分配,所以當時南京城是會有許多金銀財寶,湘軍應該是帶了許多東西回家。

歐陽:能不能以此推定有一些東西還流落在湖南民間?

唐:這是當然。湖南在戰爭結束後蓬勃發展,湖南有一段很光亮的曆史。晚清到民國時期,湖南出了許多人才,那是需要財力支持的,財富源於打南京時的繳獲。借助於這些錢,湖南社會發展了。所以我有時候開玩笑說,這是湖南近代發展的第一桶金。湖南本來是一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地方,王闓運在《湘軍誌》裏說,自有郡縣以來,湖南就未曾領過先。當年,湖南全省的財稅不如江南的一個大縣。這個局麵自從湘軍興起後就改變了: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從那時到民國時期,湖南都是很引人注目的一個省份,除了靠人才外,也還得有經濟實力。

歐陽:應該說,一是有了一批人才,鍛煉了隊伍;二是積累了財富,包括無形資源。

唐:我們所說的湖湘文化,就是指那個時期的文化,之前是沒有叫得響的湖湘文化的。所謂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就是指湘軍。湖南敢於最先辦起軍隊,敢於把戰利品運回家,這都是敢為人先。朝廷追查南京戰利品一事,曾國藩就講這是謠傳,如山如海的財寶是沒有的,我們打下南京的時候已經是一座空城。曾國藩這樣做也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下屬,包括他後來的裁軍,也是如此。

曾國藩的精神境界:聖賢事業高於豪傑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