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3(2 / 2)

唐氏話音剛落,陸遊便喜形於色的說:“妹妹,聽見沒有,母親同意了。”

唐琬也麵露喜色的說道:“謝謝姑母成全。”

唐氏揮揮手說:“去吧,我累了,記得多帶上幾個丫頭和小廝。”

陸遊和唐琬別過唐氏走到外麵,便吩咐下人備馬套車,帶上曉月、翠翠、馬夫和一個眉清目秀的小廝,一路往鑒湖行去。

鑒湖位於山陰城西南,是浙江名湖之一,離陸府三山很近。湖麵開闊,湖水清澈,水勢浩淼,豔陽高照,水光瀲灩,是曆代文人騷客吟風弄月的好去處。

由於是重陽佳節,秋高氣爽,不僅岸邊遊人如織,湖麵也是船來船往,熙熙攘攘,十分繁華。

陸遊一行在岸邊停下車馬,留下馬夫和小廝看護車馬,便租了一艘遊船,和唐琬、曉月、翠翠紛紛登船向湖心蕩去。隻見湖上橋堤相連,漁舟時現,青山隱隱,綠水迢迢,近處碧波映照,遠處青山重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麵對如此旖旎的湖光山色,唐琬的心情已明顯比剛出門的時候好多了。盡管唐琬以前的家也離鑒湖不遠,對鑒湖的美麗景色早有耳聞,但真正親眼目睹,蕩舟湖上,還是平生第一次。所以看見什麼都感覺十分新鮮,偶爾看見一隻水鳥從水裏抓住一條小魚低低在湖麵掠過,或幾條大魚躍出水麵,濺起一片水花,她都禁不住嘖嘖稱奇,拍手驚呼不已。

陸遊見唐琬的心情越來越好,便主動給她擔任導遊,介紹湖中的名勝古跡。

陸遊說:“鑒湖原名鏡湖,相傳黃帝鑄鏡於此而得名。曆史悠久,春秋時為越國都城,稱越池。”接著陸遊又講了黃帝與印度首領西王母,當年在王屋山一帶會談和後來黃帝在鏡湖磨鏡降妖的故事。

然後陸遊命船家擺舟靠岸,帶著唐琬她們先遊覽了“東漢笛亭”,然後又擺舟去了“五橋步月”和“葫蘆醉島”。

每到一處,陸遊都要講一講此處景點的建成年代,以及與之相關的曆史事跡。“東漢笛亭”臨水而建,是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築,有著厚重的曆史底蘊。亭內陳列有蔡邕塑像、連環畫等內容的竹畫、竹刻、竹雕、竹描等精湛竹工藝品,笛亭也就因此而得名。

“葫蘆醉島”是湖中一葫蘆形島嶼,與東漢笛亭南北遙對。島上建有壺觴酒樓、投醪勞師群雕、曲水流觴等景點,充分展示譽滿中華的黃酒文化。

“五橋步月”位於東漢笛亭與葫蘆醉島之間。有五座形態各異的紹興古橋,巧妙連接景區仙群島。

此三處景點,其中當以“五橋步月”最為出色,此時是秋天,要是在春天遊覽最佳。那時橋上垂柳依依,橋下碧波蕩漾,人行橋上,影在湖中,仿佛到了人間仙境一般。

最後又去祭拜了“馬臻之墓”。 馬臻之墓在鑒湖東跨湖橋下,後依鑒湖,前臨曠野,前來祭拜的人絡繹不絕。

唐琬走過去,看見墓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利濟王墓”四個大字。有些不解,便問陸遊:“這馬臻是何許人也,為什麼他的墓藏會如此有名。”

陸遊說:“馬臻,字叔薦,水利專家,東漢茂陵人,一說山陰人。順帝永和五年(140) 為會稽太守。到任之初,即詳考農田水利,發動民眾,創立鑒湖。但因創湖之始,多淹塚宅,為豪強所誣,馬臻被刑。越人思其功,將遺骸由洛陽遷回山陰,安葬於鑒湖邊,並立廟紀念。這就是馬臻之墓的由來。”

接著唐琬又走上墓前的一個土丘,學古人登高望遠,遍插茱萸,以慰思鄉思親之情。

陸遊本來還想帶唐琬遊覽大香林寺,但看看天色已晚,也隻好泊船靠岸,打道回府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