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小動作如果開了頭,每重複一次,繩子就會粗上一些,要改掉就更加困難了。而反過來,我們要像拆散繩子一樣,巧妙而耐心地幫助孩子克服小動作。
在訓練之時,要允許孩子有適度的小動作,並鼓勵他慢慢減少。這就和開車一個道理,想要把車停下,最好的辦法先把檔從高速檔減到低速檔,然後才能慢慢停下。
據研究,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
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第一階段:1~7天,必須不時提醒孩子注意改變,並刻意要求改正小動作。因為稍一不留意,毛病就會浮出水麵,讓他又回到從前。也許他會感到很不自然和不舒服,然而這種感覺是正常的。
第二階段:7~21天,孩子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不可大意,一不留神壞毛病還會再來破壞,讓他回到從前。所以,要繼續刻意提醒和要求他。
第三階段:21~90天,這一階段是習慣的穩定期,它會使新習慣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他已經不必刻意要求自己改變壞毛病。
對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製是自我控製。
隻有通過訓練,調動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他才能發自內心地願意接受建議。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喜歡拿去問父母,問完之後再接著寫作業,再寫的時候就需要反應半天,自己剛才寫到哪兒了。剛坐下沒多久又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了,又拿去問。這樣來來回回折騰,其實不僅打斷孩子做題和寫作業的思維,而且影響孩子專心程度,小動作自然就多!
最好能教孩子如何調換順序做題,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可以先做其它的題目,最後再做不會的題目,這樣就可以節省時間,也不會打斷孩子的思路。
另外,要多給孩子貼“正向標簽”,及時指出孩子做的好的一麵,比如:“今天注意力比昨天集中多了,玩東西的次數少了。”“今天又有進步,在做數學作業時,我看到足足有20分鍾一直在認真做題,一點小動作也沒有。”
正麵挖掘,這樣會激發孩子做得更好的動力。相信隻要方法得當,孩子一定會變成一個沉著穩健和注意力集中的寶貝。這不僅能幫他完成寫作業的任務,而且能讓他在以後的日子裏受益無窮。
57
自我中心:孩子不愛分享就是自私嗎?
三四歲的孩子是不懂得分享,而不是不願意分享,這不是個道德問題,而是個認識問題。
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很注重人格的培養。但是同時他們也發現,孩子似乎反其道而行,不懂得分享,別的小孩來家裏玩,就明確告訴人家:“這些是我的玩具,你不許玩!”有的家長就批評孩子“自私”。
可是,“自私”這樣一頂關乎道德的大帽子拋出來,隻恐怕小小的孩子是頂不起。
首先來說,對於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自私”是正常現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經之路,他們必須經由心智成長的曆程,才能逐漸領悟、學會“分享”。
在孩子道德發展的研究方麵,法國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是一位有突出貢獻的先驅。通過類似的大量實證研究,皮亞傑發現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與其認識能力的發展是互相對應和平衡發展的關係,這種認識能力是在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之中得到發展的。
他還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之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10歲之後,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皮亞傑曾經和一個幼兒有過如下的一段交談,非常有趣——皮亞傑:太陽會動嗎?
幼兒:會動,你走它也走,你轉它也轉。太陽是不是也跟過你?
皮亞傑:它為什麼會動呢?
幼兒:因為人走動的時候它也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