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以空間,還時間於孩子,適當指導孩子合理安排屬於他自己的時間,孩子會變得更快樂,更愛學習。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情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父母,做作業也得父母催著才做。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獨立,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
為什麼同樣是孩子,前者和後者的差別這麼明顯呢?根本原因在於:父母有沒有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年齡太小,太貪玩,怎麼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呢?所以,父母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好,什麼時間段做什麼都是有明確規定的,孩子隻要照著父母的安排去做就行了。
有一個孩子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父母對他期望很高,老師對他要求嚴格。在學校,作業做完了,書也看過了,去外麵玩一會兒吧。
不一會兒,老師馬上趕過來了,氣喘籲籲地說:“你啊,就知道玩玩玩,你不記得父母對你的期望了嗎,現在正是關鍵時候,應該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他很聽話,就回教室去看書了。
回到了家,一切該做的作業也做完了,他對自己要求嚴格,還看了一會兒課外書,然後,準備看一會兒電視就睡覺。這時候爸爸來了,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看電視,就說:“你應該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以後考上清華、北大。”孩子也隻好又回書房去看書了。
時間一天一天地過,他也這樣一天一天地熬??到後來,孩子變得性格木訥,學習不主動,沒有一點獨立自主性,做什麼事情都是父母催一催,動一動,急得夫妻倆不知所措。
本來孩子對學習還是比較努力的,可是,在父母和老師的“高壓”管理下,孩子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做什麼都要聽從父母、老師的。
所以,慢慢地,孩子就變得消極了,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英語中有句民諺說“隻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傑克也變傻”,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句話同樣適用——“隻學習不玩耍,多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所以,孩子不僅要學習,也要玩耍。父母要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安排時間的能力,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安排時間。一位母親就是用這個辦法,讓孩子變得積極主動地學習了。這位母親在自己的博客中是這樣寫的:一到星期天,兒子簡直就成了一個皮球。不踢就不動!“皓皓,趕緊做作業!”我叫一聲,他才慢吞吞地拿書本。“皓皓,你老看窗外幹什麼?”我嚷一聲,他才收回走神的心思,寫上一兩個字。我火了,耐著性子跟他講道理,他點頭如搗蒜,回過頭還是老樣子。
這麼下去可不成,他累,我比他更累,最主要的是學習習慣的問題,不可能我永遠踢著這個“皮球”往前走吧?我告訴自己要冷靜,和顏悅色地詢問兒子,兒子期期艾艾吞吞吐吐,這才說了實話:“上了五天課都沒玩,星期六還要上興趣班,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還要做那麼多作業,都沒時間玩。”“好,我們星期天好好玩。”我想了想說,“來,我們簽訂一個協議吧。”
一番商量之後,協議如下:星期天早上7點30起床,晚上9點睡覺,上午8點到9點30寫作業,10點到11點半練習跆拳道,其餘時間都是休息和玩耍時間。兒子喜笑顏開:“學習隻有一個半小時,玩耍時間好多啊!”“如果提早完成就提早玩,你看好不好?”我補充。
“好啊,好啊!”兒子更樂了。
“可是??如果你在規定時間裏完成不了呢?”我問兒子。他看著我,遲疑著不回答。
“隻好占用玩耍時間繼續做嘍??”我笑眯眯地看著兒子,他想了想,終於點了點頭。
“咱們蓋章吧。”我伸出大拇指。
兒子在書房裏做作業。9點10分,他出來了,樂顛顛地給我看作業。
“小子,行呀。這麼早就完成了,而且字寫得也不錯。”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我表揚了他,他興高采烈地跑去看電視了。我說看半小時就要練習跆拳道,皓皓說知道了。連著兩個星期天,兒子的表現都不錯,看來協議起作用了,當兒子覺得時間是他自己的時候,他開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了。
給孩子以空間,還時間於孩子,適當指導孩子合理安排屬於他自己的時間,孩子會變得更快樂,更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