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電視早五百年在歐洲出現,現今我們可能聽不到莫紮特、貝多芬和其他近代音樂家的傑作,也見不到達芬奇的畫和發明;如果電視早在中國出現,可能李白、杜甫也不會寫詩,很多藝術精華都不會出現,也不會有如此璀璨的中國文化。
麵對著電視屏幕看個沒完沒了,這樣的孩子不吵不鬧,似乎還是安靜和懂事的“好孩子”的典範。但是要知道,如果任由孩子長期沉迷在電視中,將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那麼,長期沉迷在電視中對孩子的危害有多大?一個博士做過這樣的假設:孟子如果出生在20世紀末的中國,他可能在電視機前長大,孟母可能因為沒有立刻覺察到電視的長遠負麵影響,也不會阻擋。小孟子的大腦會因為失去正常童年的遊戲、玩耍、運動、聽故事、牙牙學語和好奇心驅使的學習而發育不全,成年後也不會有深度的觀察和思考能力,沒有高尚道德責任感,也不會對中國文化有特殊的貢獻。如果電視早五百年在歐洲出現,現今我們可能聽不到莫紮特、貝多芬和其他近代音樂家的傑作,也見不到達芬奇的畫和發明;如果電視早在中國出現,可能李白、杜甫也不會寫詩,很多藝術精華都不會出現,也不會有如此璀璨的中國文化。
很多父母都知道讓孩子沉迷在電視中是不好的,可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寒暑假期間,有的孩子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長達10個小時!
露露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學校剛放暑假,露露每天要在電視機前花去不少的時間。為了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露露的媽媽給露露製定了一份作息時間表。她的指導思想是:在保證孩子足夠學習時間的前提下發展她的興趣愛好,適當控製看電視的時間,每天不超過兩小時。具體安排是:上午頭腦清醒時,露露必須做暑假作業和讀課外書;下午參加遊泳初級培訓班訓練,訓練完後回家練琴、學書法;晚上看電視。
然而,盡管媽媽的初衷是好的,可效果卻不怎麼好。問題是因為露露說:“上午有一個我最喜歡看的動畫節目。”根據露露的情況,我建議露露的媽媽把露露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安排進去,隻要每天看電視的總時間不超過兩小時就行。如果在有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候硬要孩子去做作業,孩子心掛兩頭,反而做不好,倒不如把她愛看的電視節目的時間留出來,孩子既能安心做作業,又滿足了娛樂的需要。
假期期間,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個小時,而平時,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個小時。作為父母,要嚴格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這樣,孩子就能形成好的習慣,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電視上。
讓孩子養成有節製地看電視的習慣,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