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左右之分並不是說兩位卿士權勢相等、僅僅隻是在朝堂上站立的位置左右不同罷了。春秋時期,中國人以右為尊,所以左右之分等於是正副之分。嗷埋雷迪嘎嘎,這一正一副,放在天朝那就是天壤之別啊!
再等到公元前707年時,鄭國與齊國聯手偷襲紀國,周桓王終於忍無可忍,宣布革除鄭莊公的王朝左卿士職務。
鄭莊公也毫不示弱,宣布從此以後不再朝覲洛邑,你周天子不待見我,我還不鳥你呢!
這一下如同火上澆油,周桓王的小宇宙開始燃燒了,他當即照會虢國、衛國、陳國和蔡國,要求它們發兵隨同王師一道攻打鄭國。
鄭莊公毫不畏懼,應聲出戰,雙方對峙於繻葛。
當時,聯軍的部屬是這樣的。周天子自領中軍,虢軍、蔡軍和衛軍組成右軍,周公黑肩統帥左軍,陳*軍配屬於左軍。
戰前,鄭公子突為鄭莊公分析了戰法,他認為陳國甫遭動*亂,士兵沒有鬥誌(當年初陳國發生了政變,陳桓公不明原因死亡,隨後其弟公子佗弑殺世子免,自立為君,史稱陳廢公),蔡軍和衛軍的戰鬥力也不強,所以建議首先擊破聯軍薄弱的左右兩翼,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擊周桓王親自指揮的中軍主力。
大將高渠彌則為鄭軍設計了一種新型陣法——魚麗陣。
所謂魚麗陣,就是改變傳統的車戰戰鬥隊形,將通常配置於戰車之後的步兵,以伍(即五人戰鬥小組)為單位,分散配置於每乘戰車的左、右、後方,填補車與車之間的空隙,形成步兵與戰車相互掩護,密切協同、攻防自如的陣型。
鄭莊公依言發動了對聯軍的攻擊,陳*軍、蔡軍和衛軍果然相繼崩潰,周桓王率領的中軍很快就全麵暴露在了鄭軍麵前。
激戰正酣之際,鄭軍大將祝聃一馬當先,迫近周桓王乘坐的戰車,彎弓搭箭,朝周桓王麵門射了過去。
周恒王閃之,沒閃過去,被射到了肩膀,幸虧裏麵穿了軟蝟甲之類的寶貝,才沒有當場陣亡。
周天子中箭,聞所未聞,本就實力不濟的聯軍再也支撐不住,終於全線敗退。
祝聃還欲追趕,鄭莊公以“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淩天子乎”為由予以了阻止。
是夜,鄭莊公派首席大臣祭足出使聯軍營寨,慰問負傷的周桓王,並作了鄭國被迫自衛,無意間射傷領導的無罪呈述。
刀劍無眼,誤傷也並非毫無可能,更何況,人家還是“自衛”,也就是說,受箭傷那也是你周桓王自找的。名曰致意,實則揚威,個中況味,不言自明。
周桓王要不是看在自己打不過鄭莊公的份上,真想單槍匹馬,直搗黃龍,連夜取鄭莊公的首級當馬桶解恨。
周鄭交戰,是繼交質和交惡後,兩者之間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發。深入探究這次事件對雙方的影響並無多少新意,無非就是證明周王室威儀和鄭國權勢進一步加深了反向運動的程度。
但有心之人不會忽視對這一時期周鄭互動關係的研究,因為鄭莊公的所作所為,實際上為後世諸侯思考如何稱霸中原這個命題時,提供了一種實踐路線的借鑒。
那就是,在一個中央政府逐漸衰落的時代,謀霸者到底要不要繼續高舉尊崇周王室的旗幟,是像鄭莊公一般步步緊逼,有意無意把周王室踩在腳下,或是還有別的什麼途徑呢?
不久之後的事實告訴了他們,至少鄭莊公的模式,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鄭國的國運,沒有逃脫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周王室那看起來命比紙薄的尊嚴,也不是可以任人隨意踐踏的殘花敗草。
盡管西周開國之初建立的儀禮製度已經破敗到了慘不忍睹的境地,但如果有人真正願意供奉它、遵行它,周禮依舊能夠發揮出超乎想象的強大製約力和建設力。
當然,這是後話,同時也是一顆隱藏在蚌殼裏的珍珠,隻有智慧的眼光才能發現它。
公元前706年夏,北戎向齊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兵鋒十分銳利,逼得齊僖公廣邀中原諸侯前來助拳。
齊國近些年在中原事務中表現得十分活躍,雖然不如鄭國那麼鋒芒畢露,但在許多關鍵場合顯示出了很強的斡旋能力,因此積攢了不少的人脈。接到齊國的求救電話後,中原的主要大國都紛紛響應,發兵馳援。
6月,鄭世子忽率遠征軍大敗北戎主力,擊斃戎軍最高指揮官大良和少良,並砍下300個戎軍的腦袋向齊僖公報捷,徹底解除了齊國的危險。
世子忽如此神勇,又是炙手可熱的鄭國接班人,所以齊僖公對他越看越愛,愛到盡頭,就準備認他做女婿。
認世子忽做女婿的想法,齊僖公並不是一時性起,之前就醞釀已久而且曾經向世子忽表白過。
齊國是一個盛產美女的地方。古有詩雲:“豈其娶妻,必齊之薑?”意思就是說當時上流社會的男子都熱衷於娶齊國的宗室女子為妻。
東周時代,齊國美女的第一位代表人物就是衛前莊公的老婆——莊薑,那可是十足的才貌雙全。
齊僖公在生產美女方麵的能力不遜於前輩,一連生了兩個女兒都是人間絕色,大女宣薑公元前709年嫁給了衛宣公做老婆(又是嫁到了衛國…),小女文薑原本準備許配給世子忽為妻,可世子忽不樂意,一口回絕,後來娶了陳女為妻。
齊國有錢有權有勢,文薑身份高貴又那麼美豔,這樣的婚姻打著燈籠也難以找著,世子忽這個豬頭三究竟是怎麼想的?
世子忽的理由聽起來讓人神清目爽,他說:“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意思就是說,男人必須在家庭關係中處於掌控一切的絕對優勢地位,齊國這樣的嶽家太強勢,我鄭忽不願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