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第22種好習慣: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1 / 3)

習慣點滴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感歎,現在的孩子怎麼吃不了苦,一點點困難和挫折都承受不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太差了,什麼事都不會幹,隻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然而,感歎歸感歎,一到了家裏,家長還是順手幫孩子收拾衣物、整理房間。孩子要上學去了,給他們準備好書包;孩子放學了,提前半小時在校門口等著,接他回來,回到家趕緊給他弄點點心,生怕餓壞孩子了;孩子周末要出去玩,絕對不行,萬一有個磕磕碰碰怎麼辦;衣服不讓孩子洗,家務不讓孩子做,孩子一遇到什麼麻煩事,家長能解決的,一定挺身而出,說一聲“交給爸媽吧”。

久而久之,其結果可想而知,再怎麼有獨立生活意識的孩子也會變成“小皇帝”“小公主”,這些“溫室裏的花朵”,再也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解鈴還須係鈴人,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還得看“園丁們”怎麼去培養他們。

習慣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1941年的法國巴黎。那時,若福10歲,哥哥莫裏斯12歲,兩個人和所有童年時期的孩子們一樣,過著簡單而又快樂的生活:他們上學,寫作業,玩彈子球,去城市的各個角落探險,做各種惡作劇,也常打上一架。

這原本是他們一直的生活,可是1941年,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瘋狂屠殺波及了法國巴黎,而若福一家就是猶太人,於是一切都改變了。若福和莫裏斯別著代表“猶太人”標誌的黃星星來到了學校裏,昨天還在一起玩耍、學習的同學們,現在卻對他們百般欺淩,老師也不再理會他們。爸爸讓他們別去學校了,因為更嚴峻的事正等著他們——巴黎沒法再待下去了,為了安全,他們必須逃走。

爸爸媽媽給兄弟倆收拾好背包,給每人五千法郎,讓他們當晚就走。兩個十歲多的男孩,要越過分界線,自己乘火車去自由區芒通,並在那兒尋找兩個大哥哥。離別是讓人難過的,但若福和哥哥還是背上背包,走進讓人害怕的黑暗中,踏上了逃亡之路。

他們的第一站,便是乘火車去達克斯。在火車上,兄弟倆遭遇了德國兵的檢查,但幸運的是,一個教士幫他們躲過了這驚險的一刻。到了小村阿熱莫,他們飽餐了一頓,又找到了一個願意帶他們越過分界線的人,代價是每人五百法郎。到了晚上,他們跟著帶路人雷蒙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去,他們邁出的每一步,發出的每一點聲響,在若福看來,仿佛都是要吵醒希特勒本人了。萬幸,他們安全通過了。

一夜驚險後,勞累的若福在到達農莊後倒頭就睡。但是,當他半夜醒來後,意外發現身邊的莫裏斯不見了。突然,若福發現自己衣袋裏有一張小紙條:

“我就回來,對誰都不要說什麼。

莫”

到了天亮,莫裏斯終於回來了,他得意揚揚地告訴若福,自己一夜掙了兩萬法郎。原來,他朝著雷蒙曾帶他們走過的路沿途返回了八次,領著四十個人通過了分界線。若福聽得目瞪口呆,他為哥哥的大膽行動而後怕,因為他身邊隻剩下一個親人。可是莫裏斯不在乎,現在什麼都得靠他們自己,而逃亡的路途還很遙遠,錢太重要了。莫裏斯還說,下一次,輪到若福想法子賺錢。

就這樣,莫裏斯帶著驚魂未定的若福,懷揣著兩萬法郎又啟程了。若福的腳磨出了血泡,可是他沒有停下,血泡破了,化膿了,潰爛的皮肉貼著鞋子生疼生疼。但若福沒有哭,繼續跟著哥哥走。活下去是他們唯一的信念。

幾天後,兄弟倆來到了馬賽。他們將要在這裏搭上去芒通的火車,勝利已經不遠了。這對若福兄弟來說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他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大海,還看到了輪船。然後,他們在馬賽的電影院裏,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他們那時還不知道,他們將在今後的人生中反複體味這段短暫的幸福回憶。

孩子畢竟是孩子,逃亡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場遊戲,隻不過這場遊戲隻有一次機會,稍不謹慎,便意味著喪生。在火車站,突然來了兩個搜查的憲兵,千鈞一發之際,若福巧妙地騙過了憲兵。這時的他已不再像第一次在火車上遇到德國兵時那樣兩腿發抖了。

幾經波折後,若福和莫裏斯終於來到了芒通,找到了大哥哥亨利和阿貝爾。大家為分離之後的再次團聚而歡欣鼓舞。若福和莫裏斯在芒通一共待了四個月,他們開始了全新的自由生活。這次旅程讓若福兄弟學到了很多。離開巴黎後,他們已經習慣自力更生了。若福自己也說,“在我們的年歲上,自己謀生已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遊戲,從根本上比我們在海灘上賽球或是在荒僻的別墅裏遊蕩更有趣”。他們深切體會到在成人世界中自力更生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