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術台上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1 / 1)

手術台上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

健康生活

作者:陳剛

編者注:最近,一則“醫生手術32小時累趴地上”的微博在網上傳開了,從發布的圖片可以看到,當手術完成後,3名醫生累得散了架,直接躺在了手術台旁的地上……手術台邊的故事還真不少,本期我們來看看江蘇省中醫院骨傷科陳剛醫生做手術的兩個故事。

(一)

都說手術要分秒必爭,可是有一次,我卻在手術台前整整停頓了20分鍾,你能想象嗎?

患者是一位老船長,性格爽直硬朗。也正是因為他的硬朗,手術後感覺好,就一點沒有顧忌,結果由於運動量過大,幾個月後複查,發現鋼板上螺絲釘有鬆動。於是我們決定為他做一個取出螺釘、重新固定的手術。這原本是一個簡單的手術,結果手術時發現螺釘鬆動部位冒膿液,這說明鬆動時間已經比較長,身體已有感染,這在頸椎手術中很少出現。但是現在不能再打螺釘,那麼原先植入的鋼板怎麼固定?

這個意外狀況,是製訂手術方案時沒考慮到的。我腦子裏一下子蹦出來許多問題:現在必須取出感染部位螺釘和固定鋼板,這下得反反複複多少次手術才能愈合?患者吃苦不說,還有費用問題,怎麼向老船長交代?還有更好的辦法嗎?哪種最合適?能兩全其美嗎?所有的問題撲麵而來,我坐在手術床邊,像凝固了一般,腦子轉得跟軲轆似的。

手術台上,患者處於全麻狀態,切口敞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同台的大夫都看著我,等我指令。就這幾分鍾的時間裏,我身上的衣服幾乎全部汗濕。必須迅速理清思路,拿出最完美的方案,使患者少受痛苦,少花錢,還要保證手術效果……就那麼一動不動地整整坐了20分鍾後,我終於站起來,說道:手術繼續。

我把植入的鋼板取出,清洗傷口,放置引流管,縫合。然後用哈羅氏支架從胸部到頭部固定好脖子,再把患者翻過來,接著從頸部行後路手術,進行椎板融合。手術順利完成,患者安然下了手術台,一周後出院。半個月後患者回院拔掉引流管,前路傷口愈合,患者帶著支架,可正常走路和生活,3個月後複查,支架拆除,康複。

老船長哪裏知道,這麼簡單的手術竟然碰到了大難題,如果當時按普通的手術方案,他得多開好幾刀,而最後思路一變,少吃多少苦啊!

(二)

有個女患者,做的是頸椎椎間盤置換術,手術一切順利,患者回到病房。一般我們要求患者術後3~5小時後要下床活動。下班前,護士巡查時發現患者手腳沒有感覺,也就是說癱掉了。消息很快反饋到我這裏,我一聽,趕緊讓醫生護士把患者送回手術室!通常情況下,患者的癱瘓是由於手術部位的血腫壓迫神經和脊髓造成,這時越快打開切口摘除血腫,挽回的餘地越大。如果拖到明天,患者就真的癱了。

患者被飛快地推回手術室。這第二次手術是在局麻下做的,我希望患者處在清醒狀態,這樣她的感覺如何我馬上就可得知。重新打開切口,取出置換上去的椎間盤,患者馬上告訴我說:“手腳有感覺了!”當時我想,果然是置換上去的椎間盤有問題,便給患者換上新的椎間盤。結束手術回到家,已是晚上八、九點鍾,我幾乎筋疲力盡,不吃飯,不說話,躺在躺椅上,回想手術過程。一個個手術細節在腦子裏過了一遍又一遍,想不出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愛人在一旁看著我,每次見到我在那兒呆坐著,她從不多問,我非常感謝她能理解我和我的職業。她是個敬業的中學教師,所有的家務和孩子的教育都是她一手承擔。她老說我回到家就像個蔫了的氣球,回家隻是為了充氣,充足了氣就往醫院飛。

就在我思前想後時,手機又響了,是值班大夫焦慮的聲音:“剛剛手術的患者又癱了!”天哪!當時的我腦袋嗡的一聲,徹底懵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我還能開第三刀嗎?國內有哪一位大夫可以請求救援?我腦子飛快地思索著。最重要的是我很茫然,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一會兒麵對家屬和患者我如何交代?

等我趕到患者床邊,已是半個小時後,腳步沉重得像灌了鉛,腰都有直不起來的感覺,我走到患者床邊……“有感覺了!”患者突然叫起來,我還以為聽錯了,事情發生得太蹊蹺!回到辦公室,我幾乎是癱坐下去的。

後來確診,患者是因為突發癔症而手腳麻木,換句話說,方才的第二刀也是多吃的。但當時哪個醫生敢不開第二刀呢?出現這樣的狀況,真是讓人天旋地轉。不過,大夫的應急能力和寶貴經驗也就是這樣積累和鍛煉出來的。

我想說,做醫生難就難在這裏,醫生麵對的是鮮活的生命,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做壞了,可以報廢,或者重新來過。患者的個體差異很大,我能做好這個患者的手術,不等於一定能做好另一個患者的手術。再說,鮮活的生命哪裏容得下誤差、疏忽、報廢這樣的字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