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價值鏈將促進亞太地區經濟進一步整合
專稿
作者:徐清軍
2014年5月17日至18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部長會議在青島召開,會議達成了全球價值鏈、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等多項重要成果,這有助於推進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兩個輪子“同時轉”,並為11月份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奠定了很好的成果基礎。其中,全球價值鏈議題得到APEC各經濟體的大力支持,本文擬作一簡要解讀。
一、什麼是全球價值鏈?
近年來,在交通運輸成本不斷下降和信息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呈現新的特征和趨向:企業跨境經營更加便利,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環節外包更加頻繁,人員和資金跨境往來更加容易,我們乘坐的飛機,使用的手機,孩子們的玩具,很難說是某國製造,而是多國共同完成的,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分段式生產更為明顯,由此經濟全球化進入全球價值鏈的新階段。
全球價值鏈是一個新的概念,這個概念的背景主要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現在的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不同於傳統的模式,傳統的生產模式往往是一個產品從研發設計、原材料到最後的成品、售後服務都是在一個國家裏完成的,然後從這個國家出口到其他的地區和國家。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發設計可能來自A國,一些原材料或者中間產品來自B國,最後在C國加工成為一個最終的產品,然後又出口到D國,這樣就形成了全球價值鏈。應該講,全球價值鏈已經成為目前全球產業和貿易的一種新特征,這是APEC討論全球價值鏈問題的一個背景。
全球價值鏈為我們觀察外貿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和視角。目前各國的國際貿易統計,是在關境上計算出口商品的總值,缺陷較大。因為一國出口的最終商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或是由別國製造出口,或是由本國出口別國、經別國加工再進口到本國的。
隨著生產日益全球化,中間品進出口規模日益龐大,僅靠總值統計,就顯得片麵、主觀,會誤導相關政策。如我們習慣用“出口額/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國的出口依存度,這裏的“出口額”就有兩個數字,一是總值統計,二是增加值統計。在中國這種加工貿易較多的國家,這兩個數字相差較大,相應地,貿易結論差異較大,容易誤導貿易政策走向。
從微觀看,錯誤的統計方法可能導致對一係列貿易問題產生誤判,如雙邊貿易平衡、比較優勢、出口結構。從宏觀看,在計算有效彙率時會給貿易錯誤的權重,使彙率成為矛盾的焦點。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利用現有的國民經濟統計,將其與關境統計相協調,把出口總值分解,補充一種新的、各國都認可的貿易增加值核算統計方式。
因此,通過貿易增加值統計可以較好地解決跨國生產中有關中間產品和隱含服務的重複計算問題,真實反映實際發生的貿易流量和貿易差額。此外,通過貿易增加值統計對出口產品增加值進行分解,可以清楚地看出出口產品中的來自國外的中間投入品的比重,確定出口產品對一國經濟發展所作的真正貢獻,分析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來源以及貿易對各國經濟和就業的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
當前,亞太地區的價值鏈貿易模式更為凸顯,是價值鏈聯係比較緊密的地區,促進全球價值鏈的發展與合作有利於亞太地區各個經濟體的貿易投資合作,促進各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增進社會福祉,符合全體成員的利益。
為了這個目的,我國在今年提出APEC促進全球價值鏈合作的政策藍圖和核算框架兩個議題,並得到APEC貿易部長們的批準。我們倡議,APEC要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圍繞貿易增加值核算、貿易投資便利化、服務業發展、中小企業能力建設和經濟技術合作,還原亞太地區貿易投資的真實圖景,全麵係統地推進APEC框架內的價值鏈合作,目的是提升所有成員,特別是發展中成員在全球價值鏈裏麵的位置,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我們亞太地區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