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轉型升級與軟實力構建
國際商務論壇
作者:周俊
2010年8月8日,來自巴西裏約熱內盧CSN港的“春繡”輪滿載16萬噸鐵精礦,靠泊在寧波北侖港,武漢鋼鐵集團(以下簡稱武鋼)收獲了第一船權益礦,此舉標誌武鋼實施海外資源開發戰略,緩解原材料匱乏取得了實質性成果。2014年3月26日,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宮,另一家大型央企—東風汽車集團(以下簡稱東風集團)入股PSA(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簽署最終協議,確認東風集團向PSA注資8億歐元,占股14%,正式成為與法國政府、標致家族並列的第一大股東。根據三方簽署的協議,PSA將與東風集團在技術研發、采購、生產和營銷等領域全方位合作,促進雙方的全球化發展。
時間僅僅過去了四年,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中又有了新的追求,開始了新的嚐試。武鋼通過購買礦權、組建合資或獨資公司、參股和共同開發等多種形式,將中國企業海外資源型投資做到了極致,形成了為業界稱道的武鋼模式,這種模式在滿足了企業自身長遠發展需要的同時,也滿足了當地環境和社會發展需求。然而,比較東風集團入股PSA,後者顯然更符合我國企業未來的海外拓展之路。本文擬從兩者的比較中,提出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中國企業未來的海外並購之路的建設性建議。
一、“武鋼模式”的優勢和存在隱憂
位於中國腹地的武鋼,既無大型礦山可依,也沒有通江達海的便利。為了應對資源匱乏的困局,早在2005年,管理層就將眼光投向境外,提出了投資海外礦山的戰略構想,冀望建立可持續的海外資源保障體係,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經過近二十年的開拓和努力,武鋼已經基本建立了遍布澳洲、南北美洲和非洲的礦山資源體係,形成了為業界矚目的海外資源型投資的“武鋼模式”。概括而言,“武鋼模式”體現了三個優勢:
第一,投資地域選擇的層級化。在投資地域的選擇上,武鋼經過周密審慎的分析,以投資環境、資源稟賦、地緣優勢和與我國的政治關係等為前提條件,明確細致地規劃了資源開發的區域戰略,即優先選擇政局穩定、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資源蘊藏量大的澳大利亞;適當選擇投資環境較好,礦山品位較高但缺少地緣優勢的巴西、加拿大等國;戰略性選擇資源蘊藏豐富,但政局難有保障的利比裏亞、馬達加斯加等非洲國家。
第二,投資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武鋼在海外並購中,沒有簡單沿用以礦山資源為標的的單純投資模式,而是將礦權、股權和礦山開發權等諸多權益組合成不同的投資模式:模式一,聯合辦礦,合作開發。2004年8月,武鋼、馬鋼、唐鋼、沙鋼等鋼鐵企業與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合作的威拉拉礦石項目成功交割並正式運營。2007年5月,武鋼、寶鋼、鞍鋼、首鋼聯合出資創立北京鋼企聯礦產資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柬埔寨企業合作開發柏威夏省羅文縣鐵礦項目;模式二,股權投資,風險共擔。2009年,武鋼購買加拿大CLM上市公司19.99%的股份並獲得bloom lake項目25%的權益,合作開發下屬礦區;模式三,完全控股,主導開發。對於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缺少勘探設計、礦山建設和管理的合作企業,武鋼則處於絕對控股的地位,主導項目的全程運作。
第三,投資風險管理體係的國際化。在海外資源開發中,政治、法律、融資、財務、運營等各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需要企業在戰略規劃、企業管理和具體執行中,協調各方的權、責、利,建立權力明確、責任清晰、多部門協作的管理體係。武鋼依據自身特色,在充分總結國內通行的風險管理模式基礎上,借鑒國際上成熟的風險控製機製,建立起“協調統一、權責清晰、管理靈活”的風險管控體係。
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武鋼模式”不斷充實和完善,在資源型海外並購中獨樹一幟,極大地增強了武鋼集團的全球競爭力。然而,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的不斷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開始主導下一輪經濟增長。以鐵礦和焦煤礦等資源並購為核心的“武鋼模式”漸漸顯出頹勢,存在的內在隱憂也慢慢呈現。
一是難以規避的政治和法律風險。現階段,我國資源型海外並購基本由大型央企主導,集中在原油、焦煤等能源領域和鐵、銅、鋁、鋅等礦產資源領域,一般開發周期長,整體投資大,需要相對穩定的政治和法律環境。然而,我國海外資源型並購的集散地大多是政局動蕩的區域。即使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也麵臨選民政治的不確定性和嚴苛法律的約束。
二是持續開發誘發的環境問題。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資源的巨大需求,使中國海外並購具有明確的資源導向性,主要集中在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重汙染行業。環境保護意識的欠缺,使中國的海外資源型並購往往被視為自身經濟利益至上的“掠奪性開采”。在海外從事資源開發的中國企業也被貼上“環境新殖民主義”、“環境破壞者”的標簽,個別與中國企業有關的環境問題也被肆意誇大,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名聲,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三是基礎設施和輔助設施建設麵臨的巨額融資問題。中國是國際並購市場的後來者,為了滿足國內經濟增長對能源和資源的巨大需求,不得不將目光聚焦於各類資源的豐裕地區。然而,早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之前,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已經將地理位置優越、儲藏豐富、品位較高、易於開采的資源瓜分殆盡。中國企業麵臨的選擇是要麼到國家治理不善、政治風險較大、生態環境脆弱的非洲開拓創業,要麼到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等國家去開采被發達國家企業放棄的“難於開采”或“不屑開采”的礦山。無論哪種選擇都注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改善項目所在地的基礎設施和輔助設施,帶給企業巨額的融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