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製造業產業安全的影響
跨國投資
作者:鄧麗娜 任誌新
一、 問題的提出
2014年4月15日召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概念。在闡述總體國家安全觀時,習總書記指出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其中“以經濟安全為基礎”的深層次內涵就是將經濟安全與經濟安全活動作為實現國家安全的基礎性措施和基礎性手段。5月16日,中國政府明確表態在政府采購中禁止購買Win8軟件,並鼓勵國內銀行棄用IBM的服務器,以防外商竊取我國商業機密。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在防禦外資對經濟安全的不利影響上已進入實質性行動階段。
製造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一國競爭力的綜合體現。2008年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到製造業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例如,美國逐漸加速了“再工業化”進程,從2009年到2012年,奧巴馬政府先後推出了“購買美國貨”、《製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計劃” 等多項政策來幫助美國製造業複興,決心把“流失”的“美國製造”奪回來,這是奧巴馬政府欲重振美國經濟的核心舉措,表明經濟安全的核心問題就是製造業的安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承接了發達國家的製造業轉移,從2001年到2011年,曆年的外商注冊資本均已超過製造業總投資的40%以上。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使其逐漸成為我國的基礎戰略性產業,並為中國實現工業化提供了根本保證。然而外商直接投資是一把雙刃劍,在為我國帶來資金和技術的同時,對我國製造業的產業安全帶來較大隱患。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對品牌及技術的控製影響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對所有權、市場份額及銷售渠道的控製,弱化我國製造業的控製力,導致我國市場發生劇烈變革。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蠶食我國的本土製造業品牌,占領我國的製造業市場,已經對中國的製造業產業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本文將從所有權、市場份額、銷售渠道、品牌及技術五個方麵客觀評價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製造業產業安全的影響,並針對這些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製造業產業安全分析
(一)對製造業所有權控製
跨國公司是FDI的重要載體,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自身全球化的戰略目標。由於中國引進外資是分階段逐步開放,因此在開放初期,受到中國政策和環境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製造業的步伐相對緩慢,方式相對保守。這一階段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合資或合作企業。隨著中國市場開放度的不斷擴大以及外商在華投資經驗的不斷積累,外商通過跨國並購或獨資化的方式,開始加快對中國製造業產業所有權的絕對控製。跨國公司在華製造業投資的股權份額越來越大,外資已占製造業注冊資本總額的80%以上。從具體行業看,我國的紡織、機械製造、電子通信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等產業外資控股權均在50%以上。如機械製造的龍頭企業徐工集團被美國凱雷集團控股,其股權高達81%。
外資企業通過對股權的絕對控製,推行其自身的全球化戰略,將我國製造業企業鎖定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淪為世界加工工廠,阻礙了我國製造業的產業升級,導致製造業的某些行業出現市場壟斷風險及主導權喪失風險,進而影響我國製造業的控製力和產業安全。
(二) 對市場的控製
外商投資進入東道國市場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擴大其在當地的市場份額,謀求行業內的壟斷利潤。本文選取外資在製造業市場的總體占有率和分行業占有率來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製造業市場的控製。外資企業在製造業市場占有率用外資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與該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表示。外資在中國製造業市場各主要行業的控製率排名。
外資對製造業市場的整體控製率達到26.67%。特別要注意的是,計算機、通訊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外資的市場控製率達到了73.82%,說明以技術密集型行業為主要特征的中國計算機市場基本上由外資企業占有和控製,此外,汽車製造業、製鞋業、文體、娛樂用品製造業的外資市場控製率也比較高。盡管醫藥行業外資的整體市場控製率並未進入前10,但是對於某些特定、高端醫藥市場則基本上由外資占領。如在胰島素市場,主要被諾和諾德和禮來公司占據。早在2006年,外資在該市場的份額就達到96%。這些行業的產業安全應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三) 對營銷渠道的控製
流通渠道被稱為“工業的命脈”。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對製造業營銷渠道的控製使中國企業淪為外資企業貼牌的加工工廠。在各種營銷渠道中,零售渠道是傳統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爭奪的主要領域。美國沃爾瑪和法國家樂福兩大外資零售巨頭占據中國賣場排名的前兩位。
同時,外國跨國公司還通過對華製造的投資合作,劃定合資產品的市場,實現了對國外銷售渠道的控製。以汽車行業為例,自國外汽車巨頭與中國大型汽車公司實現合資生產後,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5年世界第一,2013年汽車銷量為2198.41萬輛,但是出口量隻有97.73萬輛,且出口以自主品牌的民營汽車企業為主。而幾大國有汽車公司在合資協議訂立之初,就對合資汽車的海外銷售市場進行限定,包括不允許進入外資企業的母國市場或傳統市場,即使沒有銷售市場的限製,外商也通過對國外銷售渠道的壟斷,阻礙合資品牌汽車的出口,減少對母國汽車行業的競爭。由此可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憑借其在國內外營銷渠道上相對壟斷的地位,間接影響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嚴重威脅我國製造業的產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