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助上海自貿區加快實現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1 / 2)

借助上海自貿區加快實現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

熱點問題

作者:滕翔宇

自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項目啟動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已經發展至第五個年頭。於此同時,2005年彙改以來,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0%,2014年3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彙率的浮動波幅,已擴大至2%。外向型企業通過發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規避日益擴大的彙率風險已成為了趨勢。2013年9月末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為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各項優惠措施的出台對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基於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發展的現狀,結合製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的幾點因素,從外向型企業業務層麵,探討上海自貿區輻射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的路徑優化。

一、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現狀

(一) 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的事件描述

自2009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五個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擴大與發展的政策層出不窮,尤其是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表1對跨境人民幣結算概括了推動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的重大事件。

(二) 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發展的數據描述

2012年取消試點企業當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達2.94萬億人民幣,較2011年增長41%,2013年進一步增加至4.63萬億元,同比增長57%。上海自貿區成立後的2013年第四季度和2014年第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尤其迅速,2014年第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已達1.65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4.36%,占同期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率達27.95%。

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的製約因素

(一)以加工貿易、訂單生產為主的跨境貿易業務模式

我國的外向型企業,開展跨境貿易業務的主要模式依然為加工貿易和訂單生產。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加工貿易額比率仍然占到全年進出口總額的32.6%。加工貿易主要參與產業鏈的低端非核心環節,主要是生產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技術含量低,服裝、紡織、機電零部件等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品仍是我國跨境貿易的主要產品。在加工貿易業務開展過程中,具有核心技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賴進口,料件本地采購比率偏低。企業采購料件主要用外幣來計算,生產產品出口也需要用外幣來計算,極大得限製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

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則更多是通過承接外貿公司的海外訂單或規模型企業的外發訂單,間接、被動地參與跨境貿易,從而不具備自主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條件。

(二)出口競爭力較低、普遍缺乏議價能力

商務部2010年和2011年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進行測算的結果為1.77%和1.44%。2013年6月商務部對1000餘家出口企業進行了調查,其中26.8%的企業出現出口虧損,其餘企業的出口平均利潤率不足3%,這顯示出我國出口產品的整體競爭力較低,反映在我國出口企業普遍不掌握核心技術、缺乏優勢品牌、產能相對過剩等方麵,以至於我國出口企業在跨境貿易談判中,缺乏議價能力,從而在計價貨幣的選擇上不可能占據主導權。

(三)清算方式有限、結算成本高

對於接受人民幣的境外企業而言,跨境貿易人民幣資金的清算方式十分有限:一是通過境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清算。目前隻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設有跨境貿易人民幣清算行。以中銀香港清算為例,由於人民幣是經清算銀行與央行間的發放及回籠機製供給,並且設有上限,所以進行人民幣清算時會根據結算金額額外收取1%-3%的結算費用,從而擴大了企業的結算成本。二是通過境外銀行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的境內商業銀行進行代理清算,會增加結算環節,使得結算方式更加複雜,增大了結算風險,同時也會發生高額的結算費用。

(四)出口退稅時限較長、影響資金周轉

出口退稅是外向型企業的重要利潤來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不再經過收付彙、總量核查等原本由外彙管理局控製的環節,意味著申報出口退稅手續相對簡化。但由於實際業務要求,企業可將出口的人民幣收入存放境外,這給結算企業帶來了涉稅違規的便利,涉稅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因此稅務機關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出口貨物退稅采取單獨申報的方式,在審核、審批程序上相對就要嚴格,從而使得企業出口退稅時限延遲。一般來說,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則至少需要5個月,大大影響了企業的資金周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