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萬家心上綠 彙入晉陽春(3 / 3)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五大工程”的實施,太原市天然氣的使用量由去年的5億立方增加到今年的10億立方,清潔能源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能源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同時,隨著8家重汙染企業的關停,太原市區工業布局和結構得到調整,河西地區長期以來“工業圍城”的局麵得到較大改善。另外,通過西山生態治理和城中村改造,太原西山地區已經成為城市發展新的核心增長區域。

環境改善市民盡開顏

11月3日,雖然室外北方呼嘯,但是家住太原市半坡東街的市民季德家裏卻溫暖如春。“往年,我們家是燒蜂窩煤取暖,室溫不高不說,我還被嗆暈過兩次。後來不敢用了,換了電暖器。以前是最怕冬天到來,今年是特別盼冬天來,就想感受一下集中供熱有多暖和、多幹淨。”季德指著閑置在陽台角落的電暖器說:“它終於可以光榮‘下崗’了。樓道裏堆放的蜂窩煤、柴禾我已經送人了,家裏和樓道裏幹淨,空氣也明顯好多了,呼吸起來從心裏往外地暢快!”

其實,享受到集中供熱好處的何止季德一家。季德一家的變化,隻是太原市環境質量改善的一個縮影。

在完成“五大工程”的同時,“五項整治”也同樣是卓有成效。目前,電廠煙氣脫硝、造紙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等17項工業汙染治理項目圓滿完成;黃標車限行、老舊機動車報廢進展順利,共查處黃標車和無環保標識車輛2540輛,淘汰報廢老舊機動車30215輛;揚塵汙染控製成效明顯,已建成240個“綠色文明工地”;對31個商品交易市場燃煤設施進行了綜合整治,拆除餐飲服務單位燃煤爐灶1042台;通過強化監督管理,加大查處力度,垃圾和秸稈焚燒現象難尋蹤跡。

“遠上西山如畫屏,鬱鬱蒼蒼三百裏”,曾是金代詩人元好問眼中的太原美景。經過全市上下艱苦卓絕的工作,太原的老百姓感受到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日子越來越多。一位來太原的投資商如是說道:“太原的空氣質量在變化,幹部隊伍作風在變化,發展環境在變化。真正成為宜業宜居之地。”與此同時,太原的經濟發展也呈現出增速趨快、結構趨優、質量趨好、動力趨強的態勢。

每座城市的改變都是一種發展和進步;而對於太原,“變”得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變”就是要率先轉型跨越,發展綠色經濟,建設一流省會。

當前,全麵改善省城環境質量的工作正在決戰中衝刺。太原幹部群眾堅定必勝信心,樹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意識,切實做到目標不變,力度不減、幹勁不鬆,全麵改善省城環境質量“一年初見成效”目標已基本實現。市區煤炭消費總量下降602萬噸,冬季采暖燃煤總量下降35%,采暖期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煙塵分別下降33%和37%。采暖期空氣汙染得到初步遏製。截至2012年12月10日,市區二級以上優良天氣率312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1天,大氣主要汙染物SO2濃度均值與去年同比下降14.1%;綜合汙染指數比去年同期下降5.7%全年市區空氣質量有望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目標。

決戰即將過去,長征仍在前頭,太原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依靠全市上下的攜手奮力,鍥而不舍,定會突出汙染重圍,重塑“錦繡龍城”。

“君去試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古都晉陽終將重歸綠水青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