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是當代中國的一個普遍而特殊的群體,是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中國的獨生子女是在特定曆史條件和特定時代背景下出現的,也是在中國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結構不斷變化中成長的。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價值結構、社會運行機製、文化、消費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未來中國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獨生子女教育”是當代中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獨生子女的特點
(1)獨生子女成長的社會:在中國經濟繁榮、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的社會環境中,給獨生子女成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得到了父輩的優越物質生活和知識教育,也承擔父輩未了的心願和未實現的夢想。他們在享受空前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承受著現代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他們的壓力和各種消極影響。這一代獨生子女是在看著日本卡通、美國動畫,喝著可樂、啃著漢堡包,欣賞美國大片、聽著搖滾音樂,打著網絡遊戲、用著QQ聊天中長大的。他們麵對的是比父輩更加寬廣的世界,汲取著比父輩更加豐富的營養,學習著比父輩更加廣泛的知識,享受著比父輩更加優越的條件。現代社會是激烈競爭的社會,父輩的競爭壓力和生存危機或多或少都會傳遞給獨生子女,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影響。他們會因為父母時間緊張而缺乏與父母的溝通,會因為父母工作繁忙而缺乏精神上的關愛,會因為父母生存壓力的轉移而和父母產生隔閡,甚至會因為父母的下崗或失業而產生或好或壞的結局。現代社會又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社會的陰暗、醜惡也不時沉渣泛起,異端邪說、法輪邪教,毒品誘惑、艾滋橫行,賣淫嫖娼、賭風日甚等,都威脅和惡化著他們的成長環境,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時有發生的社會不公平和不合理也可能在他們的成長曆程中投下陰影,尤其是社會兩極分化的加劇,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對他們的是非評判、價值取向等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麵對著這樣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這樣一個巨大變化的社會、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第一代獨生子女正逐漸長大成人。
(2)獨生子女成長的家庭:在具有“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的中國,獨生子女是家庭的未來,凝聚了兩代人三個家庭的希望。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也逐漸開始從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轉變,家庭事務的主導也從“金字塔”形的層級結構逐步向“星係”結構轉變,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父母、祖父母繞其運行的“星係”。於是,“小太陽”、“小皇帝”也就應運而生了。每個父母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孩子,他們是在現代優生科學指導下生的孩子,是“集父母氣血之精華”,具有良好的先天遺傳素質,能受到周密的嗬護,生長發育良好的孩子。這種生理上的優勢為心理的發展和早期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
(3)優越的物質條件: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經濟富裕,從物質上保證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經濟條件是家庭存在的物質基礎,是家庭教育維持正常生活的前提,也是家庭教育得以正常運行、兒童身心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一般情況下,家庭中隻有一個孩子,家長便舍得投資,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更為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其次,家長也會盡量的滿足兒童心理的發展需要,保證了獨生子女的智力開發用品,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此外,家庭條件好,家庭關係和諧,家長不為生活的奔波勞碌,也就有培養教育孩子的情趣、積極性和精力,這一切都對獨生子女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家庭為獨生子女提供了較好的物質、精神生活條件。在三口人的家庭裏,孩子的地位和關注是占優勢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人物,是父母的希望,精神的寄托。父母把更多的業餘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經常帶孩子玩耍、散步、旅遊,培養和增強了孩子的求知欲和進取心,開闊了視野,啟迪了智慧,豐富了知識麵。每個獨生子女家庭都是千方百計地創造經濟條件,滿足子女在生活供給、營養、醫療等方麵的需要。同時,父母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子女各方麵的成長。家長從生活照料到學習輔導,都有更多的機會同孩子接觸。豐富他們的生活,開發他們的智力。無論從生理學還是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優越的生活條件、良好的教育、豐富的環境刺激,都有助於促進兒童的神經係統及身體各器官的發育,有助於培養和發展各種能力,提高智力水平。但是,也有許多家長為了孩子健康,增強體質,過多增加營養,以及各種營養品,營養過剩導致了大量“肥胖兒童”的出現。
(4)能享有父母充分的愛: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幼兒是在父母充分的愛的陽光中成長的,這種愛會使孩子的心情舒暢、精神振奮、思想活躍、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多數幼兒容易形成活潑、開朗、大方、敢說、敢做的性格特點,有利於兒童智力和才能的發展。一位心理專家曾提出“愛比維生素還重要”,由此可見,父母的愛對孩子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家庭的獨生子女成為家中“小皇帝”,在家中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許多父母充當了家庭保姆,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由此,漸漸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上表現為唯我獨尊,難與同伴相處。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也在父母的嬌慣中滋生。父母過分關心孩子的吃、穿、住、玩,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獨生子女超過別的孩子,父母的虛榮心助長了獨生子女的優越感,使孩子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產生了高人一等的思想,凡事必以“我”為中心,極易養成自私、任性、孤僻等不良心理。父母事事都為子女想到、做到,以至於在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中形成了依賴性格。這種依賴性格最初表現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麵,以後影響到心理發展方麵。很多獨生子女都到了進幼兒園的年齡,基本的生活訓練還很不完善,依附性強而生活自理能力差;他們不會整理自己的物品,獨立生活能力很差。他們甚至自己不會穿衣服,扣扣子。由於獨生子女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訓練,在自我意識與實際生活方麵都表現出很大的依賴性,他們往往因極端的依賴而缺乏獨立性。